周末隨一個朋友到外地的小城鎮做一個有關小城鎮發展的調查,感受頗深。
這次朋友選擇的調查樣本是西部一個省份的小城鎮。該鎮距離當地市區只有不到半個小時的車程,且有公交車連接,費用也只需要2.5元。當地政府正將之列為重點打造的衛星城。
按照城市的要素分析,這樣的小城鎮按說是比較典型的。碩大的電梯房廣告海報隨處可見,除了直達市區的公交車,鐵路、高速公路、國道都穿過城區;工廠、超市也有數家。下午六點剛過,就有一群大媽在街尾的空曠地帶,打開音箱,開始了“廣場舞”。至少從外表看,它確實與一般城市并無二致。但于種種繁華的景象之下,卻很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
目力所及,街邊開店、擺攤的,帶著孩子乘涼的,都是四五十歲左右的大媽。以至于,調查想要選取幾個三十歲以下的樣本,縱有熟人幫忙聯系,都很難湊齊。在第一個下午,我們最終只找到三個合適的年輕樣本完成了問卷,且都為女性。
為了完成調查,第二天朋友又通過一個在外工作的本地同學,聯系上其一個在醫院的親戚。我們到達的當日,醫院正在開展為當地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檢查的會診活動,對比之下,穿梭其中的年輕護士令人眼前一亮。不過,在問卷中,這些剛畢業的護士幾乎無一例外表達了“逃向大城市”的意向。
這個在外人看來可能各種硬件設施比較齊全的小城鎮,在當地人眼中,其實與農村并沒有兩樣,激發不了太多的留戀價值。這種判斷在當地居民所填寫的“問卷”中得到證明,在選擇如果有打算搬到城市的話,會向往哪種類型的城市,在有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地級市,小城鎮的選項中,幾乎沒有人選擇地級市與小城鎮,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省會城市,甚至一部分相對年輕的群體,選擇的是一線城市。
問及原因,主要是指小城鎮工作機會不多,工資低。而外人對于小城鎮相較于大城市“環境更好”的想象,在這里似乎也是一種偏見。一位快五十歲的阿姨,在填寫小城鎮的好處時,我們原以為她會選擇小城鎮環境好,沒想到阿姨發出這樣意味深長的感嘆:其實環境并不好。這一問卷中較為普遍的“民意”,與我們的親眼所見并不矛盾:城鎮周邊的道路雖然早已硬化,但馬路上隨處可見的大型渣土車,正在施工的工地,加上污水橫流的過城小河,顯然使它遠離我們對于閑適、清靜的小城鎮想象。
第二天,恰逢當地趕集,稀疏的人群中,同樣很少見年輕人的身影。一家啤酒廠商在超市門口的促銷活動倒是引起了一群大爺大媽的駐足觀看,臺上放著分貝頗高的動感音樂,促銷員跳著不怎么熟練的舞蹈,對這些小鎮居民而言,算是難得的文化娛樂了吧。
如果長期生活于其中,你可能不會覺得這樣的小城鎮有什么異樣。但是作為外來者,總給人一種錯愕之感:當地房地產商主推的電梯房廣告在街頭顯得格外醒目,不亞于城市的公交車穿梭而過,但就是看不到年輕人。可以說,它并非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社會生態結構。以往我們談論鄉村的空心化時,總會感嘆“留不住年輕人,鄉村沒有希望”,而更現實的情況是,小城鎮的發展對于現今的年輕人來說,同樣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它成了鄉村空心化的一種延續與蔓延。而我們這次到訪的是一座距離市區不到半小時車程的城市衛星城,情況尚且如此,其他遠離城市輻射的小城鎮,情況或許就更為突出。
小城鎮的發展在中國正值青年期的上升階段,但缺少年輕人的小城鎮,如何迎來自己的青春,總讓人不免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