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強調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走轉型發展的新路。作為地方領導,如何跟上轉型發展的節拍,找到符合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路徑?新華網特別推出“地方領導如何把握轉型發展新機遇”系列報道,希望對地方經濟發展有所啟迪。
《地方領導如何把握轉型發展新機遇?》系列評論之六:
在GDP的“賬本”上,如果沒有碧水藍天和新鮮空氣,沒有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就沒有社會福利的改善和百姓幸福感的提升。
我們經常講,發展是硬道理,但硬發展便沒有道理。光鮮漂亮的GDP數字背后,產能過剩加重、生態環境惡化、地方債務激增等一系列諸多矛盾不斷激化。
有經濟學家警示:當創造產值付出的資源和人類福祉的代價超出所生產的產品價值時,這樣的增長就是無效經濟增長。
“十八大”以來,中央已經開始重塑經濟發展思路,即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時,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這提醒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把GDP用轉型發展的“尺子”量一量。
客觀地看,GDP對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確實貢獻了不少力量??焖俚呢敻环e累,給予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資本和勇氣,從而創造出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奇跡背后是有代價的。與GDP的增長如影隨形的,是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環境問題。
為了使地方政府改變“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觀,中央“刮骨療毒”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比如,加強對地方債務規模的約束力,扼制盲目舉債沖動,堵“歪門”、開“正道”。去年以來,中央領導在多個場合表示,既要看發展又要看基礎,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目標。
然而,“唯GDP論”舊政績觀的強大慣性,仍使很多地方更愿意在轄區內完成更高的經濟增長數據,而不愿走轉型發展的新路。
不唯GDP,是對地方官員更大的考驗。重發展質量、發展方式、發展后勁,要比追求經濟總量、發展速度壓力更大、要求更高、任務更重。度量GDP“尺子”的刻度,也需要更加多維。
不妨先用民生的刻度來量一量,讓老百姓也能從GDP中讀出幸福的味道。地方政府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著力解決經濟社會建設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讓上學難、看病貴的無奈消失,人人都能住有所居、安居樂業。
再以含金量的刻度來量一量,讓“戰略新興產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我國長期以粗放、浪費的方式產出GDP,產出比率與投入極不相稱的時代已經到了按“停止鍵”的時候,我們貢獻GDP的“主力軍”要逐漸過渡到有競爭力、高附加值、更可持續的產業上來。
還可以用環境的刻度來量一量,讓“灰霾經濟”無處藏身。綠色GDP能更好地體現經濟增長和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程度。此外,它的指標更加多元,有利于增強資源環境保護意識,減少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項目上馬,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態、污染和資源成本。
行度有尺,才好量體裁衣;刻度多維,觀照才能全面。轉方式、調結構是發展歷程中必須邁過的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