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洪州社區D區經濟聯合社社長,就是原來李茂吾村的。”5月21日,記者在齊河縣劉橋鄉采訪,聽到40歲的李成云說著蹩腳的英語字母介紹自己的身份,著實有些詫異。
李茂吾村是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村,為何改名叫“D區”了?
原來,2011年8月,李茂吾村與周邊6個村一起,整體搬遷到現在的洪州社區。新社區有5000多人,為了便于管理又劃分為ABCD四個區。從那時起,李茂吾村等7個老村名就全部廢棄不用了。
對此,很多村民感到遺憾。“李茂吾”這一村名,出自500多年前從山西遷來的祖先之名。正是因為這個村名,他們還在百里之外找到兩個“親戚村”——齊河縣朱阿鎮李茂盛村和禹城市倫鎮李茂芝村。三個村的代表每年都互相走動,敘鄉情,拉家常。“現在李茂吾這個村名沒有了,我們的后人長大后很難認同和理解這份感情。”李成云說。
洪州社區A區支部書記王凌金,是從不遠處的邢莊搬過來的。盡管改叫A區已近三年,今年49歲的王凌金仍感到十分別扭,因為他現在發“A”這個音還是不準。“還是老村名好記,也好叫。”
搬遷新址,為何不留住老村名?“不是沒想辦法,但最終都沒行得通。”面對記者的疑問,劉橋鄉黨委書記楊孟斌頗感委屈,“新社區太大,單獨用哪個村命名都不合適,我們就結合當地歷史起了這個新名字。分區時,最初也想用老村名,但村民因為位置好壞、排名先后等原因爭議太大,無奈用了最簡單的ABCD,大家這才勉強同意。”
“地名在文化傳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村名更是了解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的重要載體。”省地名研究所主任李炳印告訴記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近30年來我國已有6萬多個鄉鎮名和40多萬個村名被廢棄。這一情況在我省也存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省曾進行過一次地名資料更新,統計到村級地名約108000條。2011年,我省在青島、煙臺等地42個縣市進行了地名普查試點,發現村名減少現象突出。據李炳印估算,目前全省村名有七八萬個。也就是說,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我省有約3萬個村名消失。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村名消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村莊自然消亡,有些村子人口少,位置偏,村民大量搬遷,久而久之荒廢了。二是大型工程修建出現的政策性移民,如建大型水庫導致村莊搬遷。三是近年來的舊村改造和合村并居,原來的老村名被棄用。
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副處長莊茂軍認為,對于一些村名的消失,其實不必過于悲觀。“離開村子搬進社區,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幸福指數提高了,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李炳印則認為,部分村名消失是正常現象,但短時間內大量村名消失,就讓人感覺非常可惜。“從表面看,村名消失似乎只是稱謂的變化,但深層次來看,村名承載著一個村莊的記憶,棄用是對幾代人鄉土歷史的割裂,影響十分深遠。”
今年起,我省啟動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在文化遺產和傳統鄉土建筑富集的鄉村和社區,建設鄉村博物館,實現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對此,濟南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原處長陳淑毅建議,承載著鄉村記憶的老村名也應引起重視,納入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