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云嶺大地上無論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鎮,都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通過采取特色城鎮化的一系列措施,云南省實現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0.4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27.2%;形成了以現代新昆明為中心,玉溪、曲靖、大理、蒙自為區域中心輻射全省的發展格局;構建了從昆明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州市所在地城市、縣城、重點集鎮到邊境口岸鎮6個層次的城鎮體系構架;探索出“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的路徑,在守住耕地“紅線”與生態“綠線”的同時拓展了發展空間……
這些年,在省委、省政府頂層設計思路指導下,各地的積極探索實踐沒有停過。城鎮化的理論體系在演進,城鎮化的發展方向越來越明晰,城鎮化的規劃和制度越來越完善,城鎮化的舉措越來越接地氣,城鎮化的形態越來越科學合理。
這些年,我們的生活方式變了,開私家車去上班,在CBD購物休閑娛樂,小孩可以就近上學,老人們在社區就能看病……在專家、學者眼中是社會發展必經過程的城鎮化,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就是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棲居在城市中,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員,參與發展,見證發展,共享發展成果。
觀念突破 實現新發展
早在18世紀就已經有學者對城鎮化進行研究,把它看作是從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但當我們真正置身在城鎮化率30%至70%這個高速發展期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城鎮化發展之于現在的中國,之于當下的云南,可借鑒的現成經驗不多,只有思維上的不斷突破才能帶來云南城鎮化發展的加速。
以“人”為核心,對“城”的重新定位思考,是近年來云南城鎮化發展觀念中最重要的突破。
曾幾何時,我們認為只要有百貨大樓、馬路、公共汽車、學校、工廠的地方就是城市。計劃經濟年代城鄉二元體制下,城鎮戶口意味著有糧油肉供應、入學保障、招工優先等20多項優惠權利。“城”是個把占中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排除在外,利用財政資源,為數量較少的城鎮人口建立的福利體系。
改革開放后,“城”是發展的前沿,集中了財富、文化、權利,市場活躍,產業發展,大量人口涌入,城鎮急速發展。無限制“長大長高”的“城”一方面充滿活力,另一方面又有些不知所措。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給城鎮管理帶來壓力,城鎮化發展顯得被動。
土地城鎮化率高于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形成巨大差距,基礎設施落后、社保制度不完善,農業轉移人口成就了“城”的發展,而“城”卻沒有真正成為他們的家,城市病不斷蔓延,讓原來在城中生活的人越來越偏離“幸福”這個最終目標……
“城”是人的安身立命之處。城鎮化只是社會發展的過程和手段,城鎮化最終還是要為人服務的。站在這樣的立足點上,省委、省政府不斷強調要發展“人”的城鎮化。
2011年8月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耕地保護促進城鎮化科學發展的意見》,提出要“以人為本、規范管理”。同年11月,省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在城鎮化進程中要采取“兩床被子、十件衣服”的政策,引導農村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
發展“人”的城鎮化,不僅要實現土地的城鎮化,更要實現人的城鎮化,要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住得下、留得住、過得好。
發展“人”的城鎮化,“人”的概念含義更豐富了,“人”成為制定城鎮化政策措施的出發點、目的、準則和檢驗成績的標準。
在不久前結束的全省城鎮化工作會上著重強調“人是城鎮化的核心”,以人為本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書記秦光榮的講話娓娓道來,是智者的思考,道出了民之所愿所盼:“從今年起不再給各州市下達‘農轉城’指標,目的就是寧可讓城鎮化進程慢一點,也不要摻雜水分、違背人民意愿的城鎮化。”
以“人”為尺度的思維,會把我們帶向更高境界,更高文明形態的城鎮化,實現新層面上的發展。
找對路徑 拓展新空間
找對路徑,拓展出發展的新空間,是云南城鎮化發展加速的重要原因。
近幾年,全國上下城鎮化建設齊頭并進、遍地開花、各有招數,但只有深刻研究當地現狀,從本土實際出發,才能有效解決自身發展難題。
“城鎮上山”就是云南的突破之舉。
2011年,省委、省政府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按照“守住紅線、統籌城鄉、城鎮上山、農民進城”的總體要求,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創新性地打破了云南發展空間上的局限,令云南發展前景豁然開朗!
3年來,在此戰略的指導下,我省首先實現了對壩區耕地的保護。國土部門通過規劃調整等系列措施,劃定全省基本農田保護面積達7894.5萬畝,對壩區優質耕地進行了最嚴格的保護。其次,創新了城鄉用地集約式的管理方法,有效盤活了全省城鄉建設用地存量,使全省新增城鄉建設用地增加到153.19萬畝,增加了17.02萬畝;山區新增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增加到84.29萬畝,增加了32.50萬畝。再次,通過低丘緩坡等項目的實施,讓工業園區、工業項目上山,保障了我省紅河煙草、馬龍現代農業科研觀光等重點建設項目落地。
城鎮上山創造了集約的發展方式,還創造了和諧的居住方式。
叮咚泉水環繞青瓦白墻的新居,綠樹掩映寬闊潔凈的街道,天然水幕上放著時髦的電影,鎮子里過的小日子就跟度假一樣……這是云南新一代山地城鎮的代表——鹽津縣中和鎮。
2008年,受汶川“5·12”地震波及,中和鎮大量民房及基礎設施受損。恢復重建中,中和按“山水田園一幅畫,城鎮村落一體化,城鎮朝著山坡走,田地留給子孫耕”的理念,建設了城鎮與農村協調發展的新中和。以工業帶動商貿,突出發展旅游業,打造出優勢明顯、設施良好的滇東北小集鎮典范。藏在山中的中和鎮,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因地制宜高水平地用好“城鎮上山”戰略,確實是最切合云南實際的發展路徑。
或許借他人之眼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云南的城鎮上山戰略對同屬山區、經濟欠發達的貴州也有借鑒作用。最近《貴州日報》刊出評論員文章稱要“堅定不移地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雖然提法因兩地實際不同而不同,但都是在做山的文章,在向大山要能量。
《云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云南規劃》)再次強調要“科學推進山地城鎮建設”。在未來,云南城鎮上山的步伐將更堅定,建設山地城鎮的舉措將更加科學,創新還將繼續。
注入動力 開拓新局面
城鎮化不只是城鎮長大、房子變新,不能僅僅依賴搞基礎設施建設。未來,面對國際國內多變的經濟形勢,什么才是推動云南城鎮化的最佳動力呢?
答案是:產城融合、四化同步。
安寧是我省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市城鎮化率達71.2%。武鋼集團昆鋼草鋪項目、云天化集團磷化工、鹽化工等一批重大項目為安寧的城鎮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實踐證明,城鎮化與產業化是互促共進的,產業對城鎮建設具有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城鎮建設對產業發展又起到承載作用。產城融合,會提升城鎮就業、生態、文化、服務等綜合功能,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不久前,云南省新型城鎮化第六調研組在就“產城怎么融”這一主題針對昆明、玉溪、楚雄、曲靖4州市進行調研過程中發現,4州市都存在城市產業發展普遍滯后、產城發展脫節、配套設施、體制機制不完善等的問題。
針對這些產城融合中突現的問題,在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省委、省政府給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法:要通過培育產業支撐融合,通過提升園區帶動融合,通過打造亮點引領融合。
除了在產城融合上找動力外,我們還應該從四化同步上找動力。
城鎮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平臺,四者之間是互融互包、互為促進的內在關系。要充分發揮城鎮化對要素人聚集作用,促進城鎮化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聚集相統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四化”發展深度融合,整體互動。
站在更高的層面,云南城鎮化關系到國家城鎮化發展的大局。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到,要培育和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引導有市場、有效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向中西部轉移,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移轉的農民工,在優化全國城鎮化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我們要用好產城融合、四化同步,開辟發展新局面。
彰顯特色 呈現新面貌
近幾年去過西盟佤族自治縣城的人都會有同樣的感慨:好在!這是老百姓發自內心對城市的最高贊賞。
沒有太多歷史,1996年才開工的新西盟縣城為什么會讓人覺得“好在”,正是因為抓住了文化的魂。西盟縣邀請本土專家,提煉佤族傳統干欄式建筑“基因”改造現代建筑,讓大街小巷都有佤族文化的印跡。還利用縣城龍潭湖做水景、種綠樹,營造“森林中長出來”的城鎮。
這樣環境優美,又時刻透出佤族的熱情、奔放、樂觀、包容氣息的城市,當然會讓人們覺得“好在”。
如果說“文化”是云南城鎮建設在呈現方式上必須抓住的特色的話,那么“生態”就是云南城鎮建設定位上不容忽視的特色。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云南人口最少的州市,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貧困面大、文化不發達、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這樣的地方怎么發展城鎮化?
怒江在思變。不久前,怒江州出臺了《關于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把發展思路定位在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優勢,著力打造成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實現城鄉人居環境提升,提升全州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上。
破題“云南特色”我們有許許多多可作為之處。民族文化是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是特色,產業布局是特色,發展方式也要講特色……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堅持以人為本,立足省情,就能找到好方法。
大家都知道,在云南修路的成本比平原地區高,在云南修建山地城鎮當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制度設計者、政府決策者、建設實施者,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倍付出。
我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的大格局中,云南的城鎮化發展將帶著自己的“特色”,進入“新型”發展這個更高發展層次,跨過樊籬,修正問題,真正成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擴大內需、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重要力量,引領云南踏上實現現代化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