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連續公布的兩份公報都揭示了我國目前土壤和地下水嚴重的受污染問題,全國接近兩成耕地受到污染,接近六成水質為較差或者極差。
面對觸目驚心的污染,國家也已經開始制定修復計劃,這個接近萬億的巨大蛋糕也使得土壤即地下水修復產業鏈在2013年急劇膨脹,目前行業內企業已經達到近200家。
然而到目前為止,整個產業鏈還處于上游的咨詢、設計和檢測環節,下游的修復環節完全沒有啟動。
六成水質較差或者極差
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
這一調查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土壤進行大規模的普查,調查日期從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建設用地等,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
總體來說,全國土壤總點位超標率為16.1%,輕微污染點位占比較大,為11.2%,另外輕、中和重度污染土壤點位比例分別為2.3%、1.5%和1.1%。
報告顯示,從地域上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具體來說,長三角洲、珠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民眾關心的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說,“我國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工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是造成其周邊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尾礦渣、危險廢物等各類固體廢物堆放等,導致其周邊土壤污染。汽車尾氣排放導致交通干線兩側土壤鉛、鋅等重金屬和多環芳烴污染。農業生產活動也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養殖等,導致耕地土壤污染。
水土不分家,土壤受到污染的同時,水污染情況也不容樂觀。
中國國土資源部在4月22日公布的《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中稱,2013年中國水質較差和極差的監測點占總數的比例將近五分之三,達到59.6%。這比2012年的比例57.4%有小幅上升。而水質優良的監測點占總數的比例僅略高于10%。
這一報告是2013年匯集全國203個地市級行政區的4778個監測點數據后得出的。在4778個監測點數據中,綜合評價結果為水質呈優良級的監測點498 個,占監測點總數的10.4%;水質呈良好級的監測點1287個,占26.9%;水質呈較好級的監測點148個,占3.1%;水質呈現較差級的監測點 2095個,占43.9%;水質呈極差級的監測點750個,占15.7%。
與上年比較,有連續監測數據的水質監測點總數為4196個,分布在185個城市,其中水質綜合變化呈穩定趨勢的監測點有2795個,占66.6%;呈變好趨勢的監測點有647個,占15.4%;呈變差趨勢的監測點有754個,占18.0%。
監測點的主要超標組分為總硬度、鐵、錳、溶解性總固體、“三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和銨氮)、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個別監測點水質存在重(類)金屬鉛、六價鉻、砷等超標現象。
修復市場啟動需3年后
環保部人士稱,為解決土壤污染問題,目前環保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家還將在典型地區組織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試點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體系等。
但是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國內的土壤修復產業還沒有完全啟動,土壤普查的工作還需要持續2-3年才能完成,真正的修復至少在3年以后。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4月17日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對全國土壤的普查的精度為60公里,這個精度對于掌握全國土壤的基本信息是不夠的。下一步,國家要做的是“加密調查”,提高調查的精度。但是具體會到什么精度目前還不能確定。
他估計,這個加密調查將持續2-3年的時間,并且只有在國家對全國土壤污染的情況全盤了解后,才有可能制定土壤修復的工作。在2-3年內,土壤修復產業鏈的投資機會還將在產業鏈前端的咨詢、設計和檢測環節,而不是下游的修復環節。
他認為,有許多原因制約了土壤修復行業的啟動。比如土壤修復和地下水修復是一個系統工程,工程的劃分是按照生態系統來劃分的,一個生態圈為一個項目標的,這其中會涉及到很多的行政區域,如何劃分每個行政區域的職責是一個很難協調的問題。
從經濟上來說,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是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根據資料顯示,僅就耕地修復而言,國土資源部于2013年底稱,全國有5000萬畝耕地中重度污染,國家每年將拿出幾百億元,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嚴重超采綜合治理。一旦要啟動全國的土壤修復工程,錢從何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一位創投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去年開始,隨著政府對土壤修復的號召,整個產業已經有了爆發的趨勢,從業企業從2011年的只有3-5家,發展到了2013年的近200家。但是目前所有在做的土壤修復項目,全部都是企業自己出資,大多集中在房地產開發領域,沒有國家補助。
“房地產開發中的土壤修復目前方法還很原始,有些就把這個地方已經污染的土壤整個裝車運到別處去,用沙濾和用水沖洗,去除污染,然后再買新的土壤填到原有的地方?!鄙鲜鰟撏度耸拷忉屨f。
他表示,這樣做有兩個很大的隱患,第一是在清洗土壤的過程中會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問題,沖洗出來的污水現在仍然沒法處理。第二是要買新的沒有污染過的土壤,現在貨源也很少。
對于經濟效益不好的農耕地修復,難度更大。專家統計,全國耕地修復需投入10萬億元以上,如果沒有社會力量的參與,只靠政府投入,完全不可能實現,而目前引導社會力量的參與機制還沒有見到雛形。“誰污染誰治理”尚未建立,“誰投資誰受益”在耕地修復上又難以推行,一畝耕地一年的經濟收入通常不會超過1000 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做的一些農耕修復項目,都是特殊的有高經濟回報的項目。如煙臺的一家業內企業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在煙臺啟動了對農耕地的修復項目,效果很明顯,修復后的土壤產出的水果蔬菜在口感上比之前的有很大改善。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比如目前普通的西紅柿在市場上賣大約2塊錢一斤,而進行過土壤修復的土地,種出得西紅柿可以買大約18塊錢一斤,是之前的9倍。而目前他們的土壤修復成本為2000-3000元/畝?!皩<腋嬖V我們,真正要完成土壤修復,大約需要10年的時間,但是我們現在一點點的做,效果也很明顯?!?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最后,上述業內人士還告訴記者,土壤修復是一個“因地制宜”的系統,每一塊地的污染情況和修復目標都不一樣,導致每一個項目都需要用不同的技術去修復,所以土壤修復很難產業化的鋪開。
“目前我國土壤修復的目標,還是以預防污染為主的?!币患覙I內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2013年,他們一共完成了100多個土壤修復的報告,每一個都給出了詳細的修復方案和預算,但是沒有一個項目真正開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