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企業巋立不動,村民群眾背井離鄉?
時間:2014-04-21 19:34:04
來源:紅網 作者:郭元鵬
張占權老伴站在臨時的住所前,不遠處是陪伴了他們半輩子的化工廠。張占權在臨時搭起的棚子里過夜,雨刮進棚子,被子濕漉漉的,他眼角沾著淚。賈家堡是位于蘭州核心工業區的一個小村,以北是蘭州石化304廠,以西是蘭州石化302乙烯廠,南邊是一家化肥廠,這里被人們稱為“廠中村”。4月11日,蘭州發生自來水苯含量超標事件。在人們心悸未平之時,賈家堡和鄰近牟家堡的村民接到政府限時搬離的通知,要求3天內搬離“廠中村”。(4月20日《北京青年報》)
按照政府的說法,這個地方已經不適宜居住了,要讓民眾搬離,而且是堅決的限期搬離。這樣的舉動從表面上看,是政府對民眾的愛護。但是,如果你要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他們要保護的不是村民群眾,而是污染企業。
發生了苯泄漏事故,自然對民眾會有傷害,讓民眾遠離這些地方是減少危害的辦法之一,但是,最徹底的辦法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讓民眾搬離,另一個辦法是讓污染企業搬離。不知道,當地出于怎樣的考慮,限期搬離的是當地居民,而不是這些污染企業呢?
當然,政府的考慮也許有一定道理,那就是這是個“廠中村”,在這個地方廠子眾多,民眾稀少,讓民眾搬走,比讓企業搬走更省事,一方面節約搬家的開支,另一方面也節省時間。可問題是,民眾即使都搬走了,這些企業就不會污染了嗎?在沒有人煙的地方繼續污染雖然可以減少對人的直接污染,但并不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這些企業依然會污染這里的水,這里的天,這里的地。污染了環境,自然傷害的還是老百姓。
污染企業巋立不動,村民群眾背井離鄉。這樣的尷尬,在我看來不是簡單的尷尬,而是政府心中金錢霧霾依然難以驅散的原因使然。這是因為,村民群眾無法給政府財政創造效益,而這些污染企業卻能成就政府的GDP。這需要我們的執政者都來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是要什么樣的財富,是要健康的財富,還是要癌癥般的財富。是要風清月朗,還是要霧霾連連?
是的,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金錢的支撐。但是,金錢的支撐也要看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良性的支撐才能讓我們的社會大廈根基穩定,而惡性的財富付出的代價卻是難以愈合的傷口。2013年的時候,為了應對污染,各地都在開展環境治理、空氣治理、土壤治理,而更多的數據表明,在治理的時候,我們政府的投入遠遠超過這些污染企業創造的價值。也就是說,這些企業繳納的稅金用到治理上還遠遠不夠,最為關鍵的是政府的大量資金的治理,也不見得就能讓環境恢復到原來的模樣。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地方政府都要有一個理智的選擇。是讓群眾搬離,還是讓污染企業倒下呢?我想從長遠看,自然是還是要讓污染企業倒下去的。再說了,這里緣何能成為“廠中村”?這個地方是先有了村子還是先有了廠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們的決策者,緣何敢于把一個個化工企業安排在村莊附近?這是不是也需要追責?
被限期搬離的為啥不是污染企業,而是村民?誰能給一個陽光下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