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一項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戶籍城鎮化率僅為27.6%,此外,目前有2/3的流動人口不愿意放棄原本在農村的戶籍。所謂戶籍城鎮化率,是指戶籍為城市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包括流動人口。目前來說,一般認為我國城鎮化率在52%,這一數據和戶籍城鎮化率之間的差距就是因為有相當部分的流動人口尚未放棄原本在農村的戶籍。
城市戶口曾經是農村人的普遍愿望,意味著獲得與之相配套的社會福利和一系列配套政策。經濟改革促使轉變逐漸發生,尤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一方面,市場經濟突破城鄉隔閡的藩籬,農村人到城里可以自由打工;另一方面,城市戶口附帶的計劃經濟色彩較濃的福利逐漸淡化,再加上國企改革和住房改革,城市戶口的含金量越來越低。到九十年代末,農民工大潮已經席卷中國。
對于絕大多數農民家庭來說,收入主要來自兩塊,一是主要勞動力外出打工的收入,二是家庭所有的農村生產要素帶來的收入。前者主要在城市獲取,后者主要是責任田以及農村其他生產活動或財產性帶來的收入。這兩塊收入對農民缺一不可。在城市打工獲得的是家庭主要收入,在農村責任田以及其他生產活動或財產性收入,是農民的退路,平常主要由家庭次勞動力如婦女老人負責。
農民目前的這種收入格局決定了戶籍城鎮化率低下。很簡單,他們不可能放棄第二部分收入,尤其是拆遷或者征收農田很有可能帶來巨額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戶口附帶的福利逐漸減少,并且大部分城市給新市民并沒有配套福利政策,如社保、醫保,農民更不可能輕易進城,即使他們不少早就已經在城市生活了。那么,這種局面將一直得不到破解嗎?并不是,已經有相當部分的農民進了城,并且在城市扎下根。這部分人包括部分進城買房工作的農村大學生,包括在城市打工獲得體面收入的高級藍領農民工,包括城中村改造以及城市周圍拆遷獲得補償的農民。問題在于,除去他們仍有將近50%左右的農村家庭,依靠兩份收入尚不足以支撐他們進入城市。
在未來二十年,我們的城鎮化目標是:以每年百分之一左右的速度遞增,到2035年左右城鎮化率達到70%。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去解放剩下的50%左右的農村家庭。如何解放,核心在于兩點,一方面,要給予進城農民同等市民待遇,另一方面,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目前,農村的土地制度仍然偏于保守,雖然作為農民收入的第二來源,具有保障性功能,但可以通過適度改革讓土地制度更為靈活,來激發農村的活力,并且助推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