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前天以近一個整版的篇幅,報道密云縣溪翁莊鎮東智東村有500多畝香椿,歡迎城里人去采摘。
報道說,這個村距離密云縣城不到5公里,但交通并不方便。究竟如何交通不方便,我沒有實地考察,又沒有見到介紹,不好亂猜。但報道中至少兩次提到交通不便,當地交通部門應當去搞一點調研,認真加以解決。
全村300多戶農家,大約種植500多畝香椿,每年能夠產出六七萬斤的香椿芽。憑我的想象,六七萬斤香椿芽,一家吃一斤的話,也不過六七萬個家庭就吃光了。這點東西,不用拿到京城里來賣,在密云縣城還不一銷而光。看來,不是這么簡單的事情。村民除了到集貿市場去賣,到密云縣城去賣,還到順義石門、懷柔縣(區)城去賣過,居然仍然賣不掉。也許香椿芽上市的季節,整個市場供應量是比較大的,遠遠不止東智東村一地六七萬斤香椿芽。類似香椿芽全市產量這類數據,我估計是沒有人進行統計的。所以,農民是不可能事先根據統計數據,及時調整自己的種植面積,只能“事后諸葛亮”,賣不出去后才減少種植。一旦大家都減少種植,市場上香椿芽供應緊張,價格看漲,又回過頭來重新種植香椿。大多數農產品,基本上都是遵循這樣的市場調節規律,還不能夠做到有計劃地種植和銷售。
這幾年,隨著汽車社會的到來,城里人周末到京郊農村去休閑度假、游山玩水的日益增多,農民們非常歡迎城里人來采摘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一是價格合算,比賣給大量收購的中間銷售商可能更高;二是自己省時省力省交通成本,這一塊成本都由來采摘的城里人負擔了。惟一的問題是城里人不能保證年年按時按季按規定價格來采摘,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比如說,今年看了報道,城里一批熱心的采摘人把六七萬斤香椿芽一買而光,明年、后年就說不好了。
老實說,采摘經濟只是對農民有利的一種銷售方式。仔細算賬,到農村采摘的成本相當昂貴,遠遠超出在城里菜市場去購買。如果不是到郊野游玩,摟草打兔子,捎帶著搞點采摘,專門采摘大概是并不經濟的經濟活動。從京城跑一趟密云,來往高速路收費,加上汽油錢,不計算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倘若只買一二斤香椿芽,每斤50元大概打不住。城里菜市場里一斤也不會這么貴吧。
交通不便制約著農產品銷售,交通成本過高同樣也制約著農村采摘經濟的發展。如果不大力發展廉價而便利的交通,像現在這樣的高價路交通模式,“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整個經濟這盤棋是一盤死棋,除了高價路部門之外,誰都活不起來。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