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4月2日電(記者何春好)“來時不過九月九,走時不過三月三”,這是在黑頸鶴主要越冬棲息地云南昭通大山包鄉流傳的俗話。但今年的“三月三”清晨,60多歲的護鶴員劉朝海仍然去了大海子濕地數鶴,“大雁鵝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了。”他看著小本子上登記的數字對記者說,“現在估計還剩200多只沒飛走。”
“雁鵝”是當地人對黑頸鶴的稱呼。黑頸鶴是唯一生活在高原環境的鶴類,被稱為鳥類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每年農歷九月,大山包鄉都會有黑頸鶴陸續抵達,近年來數量都超過1000只,是已知黑頸鶴種群數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越冬棲息地。2003年,大山包鄉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次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據云南省林業廳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鐘明川介紹,2002年以來,大山包保護區先后退耕還林種草1000多公頃,并將居住在黑頸鶴夜宿地周邊的700多戶村民全部遷出,余留的耕地全部恢復成草場和濕地,擴大黑頸鶴覓食范圍。
由于環境改善和保護得力,來越冬的黑頸鶴停留時間不斷增長,數量逐年增加。據上世紀90年代初的統計,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只有300多只,到了2013年至2014年期間,大山包的黑頸鶴最多時有1300多只,整個冬季穩定在1100多只。
鐘明川介紹,云南省是我國濕地類型最為多樣,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還是水禽遷徙的重要經過地,高原濕地成為候鳥和旅鳥的重要棲息地。
因此除黑頸鶴之外,每年10月還有數萬只西伯利亞紅嘴鷗飛到四季如春的昆明越冬。自1985年有9000只紅嘴鷗到昆明越冬以來,數量一直保持連年增長的態勢。2013年赴昆越冬的紅嘴鷗數量達到了39230只,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000只。昆明鳥類協會副秘書長楊明預計:“2014年底來的紅嘴鷗很有可能要首次突破4萬只。”
為了建好鳥類棲息地和保護環境,濕地的保護與恢復是云南省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今年1月1日開始施行,意味著這項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
最讓濕地保護者們欣慰的是,鳥類的數量和種類都在不斷增加。據統計,來云南越冬或繁殖的候鳥以及路過的旅鳥有398種,占云南省記錄到的1116種和亞種鳥類中的35.7%,云南省濕地范圍內共分布有我國67%的濕地鳥類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