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近日,教育部下發通知提出三項工作舉措,進一步增加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規模,預計今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將比去年增加10%以上。這三項措施分別是,繼續擴大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實施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3月25日《楚天都市報》)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解決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比例過低問題是這樣描述的:“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人數要在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顯然,面對重點名校中農村學生比例越來越低的殘酷現實,中央政府進行了令人期待的改革預期。
農村學生難上重點大學的問題,近幾年以來一直是社會熱點。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云杉統計發現,1978年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占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現在,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華大學中農村學生的比例比北大略高,一份調查顯示,清華中農村生源占學生總人數的17%。除此之外,許多211和985大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農村學生比例過低現象。
由此來看,教育部提出三項具體舉措保證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似乎是有理有據。但是,如果細細研究就會發現,無論是“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還是“實施農村學生單獨招生”,抑或是“實施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也都向是給農村學生“開小灶”。或是試圖打破當下高考制度中“唯分數論”的評價原則,或是對當下不公平的招生制度不停的進行打補丁。筆者的擔憂是,補丁和特殊政策越來越多,但是真正的高考公平卻可能會越走越遠,用這樣的特殊政策進行救贖,很可能是抱薪救火。
農村學生難上重點大學的原因是什么?筆者認為,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農村學生所接受教育的質量不能和城市學生相比,無論是老師教學水平,還是學校的硬件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語,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差異很大;二是,農村學校包括縣級學校,在獲得自主招生、保送生的名額方面,相比于城市學校要少許多;三是,通過“特長招生”進入名牌大學的機會少也是農村學生文藝體育素質全面落后于城市學生的一個最直接體現;四是,拋開智力因素,農村家長與城市家長的教育水平,也不在一個層次上。
諸上原因,其實基本可以歸為一個原因——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在教學資源、優惠名額分配、教育環境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公。除去家庭因素,城市里的學校往往能夠獲得比農村學校更多的教育資源分配。而有一些資源,如特招名額、自招名額,也基本成了城市學生的特權。此語境下,提高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比例,最需要的不是需要給農村學生特惠式的小灶,而是需要在更廣的層面上進行更加公平的制度設計,在資源平均分配的基礎上,確立一個更加科學而客觀的招生標準,哪怕是“唯分數論”,也不失為一個好標準。
特殊政策,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很容易實現提高農村學生讀重點大學10%比例的這樣一個訴求和目標,而且相信立竿見影;另一方面,因為沒有規避之前對城市教育的獨有照顧,再對農村學生進行特殊照顧,很可能讓高考招生千瘡百孔。必須要承認的是,農村教育的落后,是全方位的,唯有在資源配置方面規避“出身論”,促進更大面積的教育公平尤其是城鄉教育公平,才有可能讓農村學生更加全面的成長,并在此基礎上擁有更多進入重點大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