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工信廳巡視員王福強近日透露,河北計劃在北京周邊打造“人才家園”,供“北漂”們租房居住。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預計每月租金僅為500元左右。“目前已經定下來要建9萬套房,地點位于和北京接壤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涿州市、淶水縣等9個縣市區,各建1萬套。其中一期將先期投入建設5萬套房。”(《人民日報海外版》3月20日)
對北漂們而言,這個計劃初看起來確實很有吸引力。不過,問題也沒有那么簡單。居住問題從來不單單是房子的因素,而是涉及產業、就業、交通、環境等諸多方面綜合考量的結果。與北京接壤的河北各縣市,在地價上比較便宜,但距離遙遠了些。這樣的距離感,再加上目前京冀之間交通還很難實現無縫隙對接的因素,更是會被放大。交通不暢,“住在河北”、“拼在北京”的愿景則很難實現。
政策層面的“人才家園”計劃,在執行的過程中,會不會被綁架,甚至成為一些環京縣市刺激樓市的借口或由頭?眼下河北一些接壤北京的地方樓市已經表現亢奮,有些項目也開始以“京津冀一體化”作為支持房價上漲的一大賣點。這不能不令人擔憂,良好的政府意愿會對市場產生某些不良的效應,不僅難以真正緩解“北漂”們的居住困境,也會影響京津冀城市群的整體規劃。
還有,建設數萬套租金低廉的“北漂屋”,如何合理分配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比如,是不是只有“北漂”才有資格,而本地有租房需求的人才無緣租住?“北漂”的入住標準又該如何界定?只面對河北籍的“北漂”,還是面向全國?什么樣的“北漂”才算是“人才”?像此前被媒體曝光的在北京朝陽區下水井居住的拾荒者,有租住的可能嗎?
“北漂屋”當然可以建,而且應該大建特建,如果能夠成為靈活就業人員的住宅主渠道,那才是值得期待的福音。只是,這是有前提的。
其一,居住區的規劃建設必須與產業、就業、交通等匹配,統籌考慮,不能單兵突進,重演此前很多城市一再發生的房地產主導城市規劃的惡例。京津冀協同發展當然會拉動一些地方的樓市,但這種發展決不能被樓市綁架。
其二,政府推動的住宅模式,在高度市場化的樓市中,究竟應該如何發揮作用,仍需要認真調研、嚴密論證、謹慎決斷。這其中,既要考慮“北漂”的實際需求,考慮地方政府推進區域合作、交融的誠意,也要考慮公平公正的市場準則。一句話,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房地產企業,都應該在樓市的亢奮中保持一份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