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幾年的工作情況來看,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三年來均削減了7%以上,這三項指標任務完成情況和時間進度基本上是匹配的。但是氮氧化物三年下來大體上僅削減了任務量的20%左右,應該說,這個進度對2014年、2015年形成了很大的壓力。”
2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回答記者提問時披露的這些數字,引起人們關注。
氮氧化物減排為何嚴重滯后,“十二五”的剛性目標能夠完成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為啥要減排氮氧化物?
酸雨、灰霾、光化學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等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兩項約束性減排指標是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十二五”規劃的約束性減排指標變為四項,增加了氮氧化物和氨氮。在全社會高度關注大氣污染的大背景下,許多人卻不太了解氮氧化物這一大氣污染物來自哪里,有何危害。
“可以說,氮氧化物是涉及環境問題最多的污染物。”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告訴記者,首先,氮氧化物包括工業直接排放的一氧化氮,它進而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本身是一種大氣污染物;其次,氮氧化物與水汽結合形成硝酸根,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于氮氧化物本身含氮離子,通過沉降等作用成為水體營養物,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罪魁之一;氮氧化物在大氣中是PM2.5的前體物和臭氧的前體物,不僅是霾的成因之一,也會誘發光化學污染。
有人認為,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可收到“一石五鳥”的效果——有益于生態系統,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減少臭氧生成、減少顆粒物灰霾、減少氮氧化物本身的污染。
“十一五”期間,我國對酸雨主要成分之一的二氧化硫實施約束性減排,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卻在節節攀升。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報告,2007年我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為1797.7萬噸。據測算,2011年前,全國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年增長率為5%—8%。
著名大氣污染控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教授幾年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如果不采取進一步的氮氧化物減排措施,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未來中國氮氧化物排放量將持續增長。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30年我國氮氧化物排放量將達到3540萬噸,勢必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
氮氧化物主要來自工業排放和機動車排放。由于排放較為集中,污染控制并非難于登天。既然如此,為何不在“十一五”就對氮氧化物排放實施系統的控制?
對此,柴發合表示,“十五”末期,我國二氧化硫的污染形勢要比氮氧化物嚴峻得多,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是當務之急。從國際經驗看,也是先減排二氧化硫,再控制氮氧化物。但是“十一五”時期燃煤量的大幅增長和機動車數量超常規的增長,使氮氧化物排放急劇增加。“從我個人講,當然希望氮氧化物盡早得到控制治理,如果‘十一五’將其納入減排,我們的空氣污染形勢可能沒有現在這么大的壓力。”柴發合說。
前三年減排為何緩慢?
煤炭用量激增,工程減排效果滯后,企業減排動力不足
去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其中明確指出:氮氧化物排放量減排約束性指標實現進度滯后。
同樣是剛性減排指標,為何只有氮氧化物減排滯后?
“氮氧化物排放與煤炭消費總量緊密相關。比如2011年,一方面煤炭消費總量增加了3億多噸,是歷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脫硝工程剛剛上馬,脫硝電價政策未出臺,運行脫硝設施的技術人員短缺,效益還沒有發揮,在這樣的背景下,氮氧化物排放的大幅增長在所難免。”環境保護部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說。
劉炳江將減排滯后的原因歸納為“三個滯后”:地方認識滯后、工程項目減排效益滯后、相應經濟政策滯后。
“‘十一五’污染減排,各地都干得很苦,所以不少地方政府有松口氣的想法。尤其對于新增的約束指標認識不到位,一些地方也在觀望,看看國家到底會不會動真格的,這直接影響到一些減排措施的執行。比如,可以淘汰的落后產能遲遲沒有淘汰,可以上的工程措施一再拖延等等。”劉炳江說。
另一方面,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是火電廠、鋼鐵廠、水泥廠,其脫硝項目建設投資都需要一定周期,產生減排效益,在時間上的確有滯后性。
“十一五”時期,1.5分的脫硫電價補貼曾經極大鼓勵了企業減排,成為二氧化硫超額減排的重要法寶。減排氮氧化物,同樣應該有相應的經濟政策激勵,但是直到去年初才在地方試點8厘錢的脫硝電價補貼,后來全面推開,增加到1分錢的補貼,這一政策顯然來得有點遲。
“企業減排需要壓力和動力。”柴發合說,由于沒有及時出臺補貼電價或者補貼不足以滿足運行成本,一些企業要么工程滯后,要么有設備不運行。氮氧化物減排技術評估需要一個時間段,但是這個過程顯得有點漫長,這也給后兩年的減排帶來了巨大壓力。
還有一點。2011年頒布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被稱為“史上最嚴”,它只要求新建機組從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標準,而給現有機組留了足夠長的緩沖期——2014年7月1日開始執行新排放標準。不少企業盯著后面這個節點,此前減排壓力明顯不足。
剛性目標能夠完成嗎?
減排工程措施規模不斷擴大,減排效果正逐步顯現
三年下來,氮氧化物實際減排2%,意味著2014年、2015年每年必須減排4%以上,才能完成“十二五”既定的目標。壓力顯然很大,完成任務有多大把握?
劉炳江表示:“今年安排減排5%,明年的壓力就會減輕。我們對完成‘十二五’規劃氮氧化物減排目標有信心,但這需要各地各部門的大力支持。”
“從減排經驗看,一旦進入下降通道,就會有良好的結果。”劉炳江介紹,國家已經提出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之受全球經濟形勢變化、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等影響,煤炭消耗增幅正在下降,這為氮氧化物減排提供了有利時機。更為重要的是,氮氧化物減排工程措施規模不斷擴大,減排效果正逐步顯現。
劉炳江告訴記者,從氮氧化物排放源看,電廠占40%,機動車占30%,水泥行業占20%,生活及其他工業排放占10%。去年電力脫硝工程規模達到2.05億千瓦,累計達4.3億千瓦,今年還將新增脫硝規模1.3億千瓦,目前,電力企業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已經下降了11%。同時,已有15億噸的水泥產能上了脫硝設施,約占總產能的60%,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排放已略有下降。
“在機動車減排方面,2.5億的汽車保有量、4億噸的燃油消耗都讓我們感到壓力巨大。我們只能希望機動車的排放總量盡可能做到略增,也算是對減排的貢獻。”劉炳江說,盡管已經淘汰200萬輛黃標車,但是還難以抗衡機動車新增量帶來的排放,今年,全國要淘汰300萬輛黃標車,這對氮氧化物減排是個好消息。
劉炳江說,“十一五”我們實行了“大棒加胡蘿卜”的減排政策,“大棒”是嚴格的考核措施,“胡蘿卜”是針對減排的激勵措施,這一經驗非常管用。2013年,脫硝電價這個甜甜的“胡蘿卜”給電廠的脫硝成本兜了底,脫硝機組的運行也就有了保障。
翟青認為,脫硝電價的出臺是2013年環境經濟政策的一大突破,對于減排而言極其重要,對于完成好“十二五”的減排任務極其重要。
柴發合表示,“十二五”規劃提出氮氧化物減排10%,只是階段性目標,要做到空氣質量達標,污染物減排可能需要三個五年規劃或者更長時間。“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要完成計劃,就必須做到更大規模的減排。只有持續推進減排,才會有清潔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