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跑項目、要資金需求不止,駐京辦就會找到存在的理由,以各種方式延續其“接待經濟學”。
最近,“駐京辦”再次成為關注熱點。先是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通報,各駐京辦事處接待數量同比平均降幅達70%。接著,記者調查發現,國家嚴令撤銷之下,一些縣級駐京辦依然是請不走的菩薩,不過是換了一種“活法”而已。
按規定,國家近年集中撤銷625家駐京辦事機構,并嚴禁以變換名稱、轉移駐地等形式變相保留。然而,執行中卻有另一番景象。記者發現,很多應撤銷的縣級駐京辦紛紛改頭換面,或改名為服務中心、聯絡處、研究院等,或掛靠在省駐京辦里面。雖然披上了各種“馬甲”,但主要還是搞好接待、潤滑關系,把迎來送往、吃吃喝喝、打通關節等老一套,以更加隱秘而巧妙的方式進行下去。
本來,縣級駐京辦相對于原籍地“天高皇帝遠”,很容易成為監管盲區。現在由公開轉入“地下”,又不需要審批和年檢,管理上其實更加混亂,這為一些人渾水摸魚、中飽私囊提供了更大便利。
駐京辦怎么就這么難撤,縣級駐京辦的“生命力”為何就如此頑強?這是困擾人們已久的問題。從“馬甲”駐京辦的現實功能反思,盡管“活法”變了,但其生存的土壤并未改變,滿足的畸形需求也沒有明顯的弱化。
自八項規定出臺以來,不時聽到基層干部的訴苦,從資金到項目僧多粥少,少跑少給,不跑不給,不跑不送,常常吃了暗虧。面對利益誘惑和發展壓力,跑與送也是無奈之舉。駐京辦的存在,其現實根源與此如出一轍。從專項轉移支付,到各類補助資金,再到項目審批,很多都集中在中央各部委手里,“跑部錢進”成為投資最少、見效最快的途徑。只要跑項目、要資金需求不止,駐京辦就會找到存在的理由,以各種方式延續其“接待經濟學”。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面對穿著“馬甲”的縣級駐京辦,固然要繼續加強清理整頓,強化問責力度,使中央的撤銷禁令真正落到實處。但從長遠看,駐京辦作為特權產物,治理駐京辦亂象就應向特權開刀,把失范的權力關進制度籠子。轉變政府職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規范部委審批權,才能鏟除“跑部錢進”的土壤,讓駐京辦失去生存基礎,那么告別駐京辦的日子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