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討論中國面臨巨型城市的挑戰,北京這一巨型城市產生的問題要嚴重些。因為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實際上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能夠很好地給周邊提供產業支撐;可是北京所在的環渤海地區非常奇怪,似乎只有北京在發展,周邊城市都長不大。另外,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較短時間里,我們的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迅猛發展,自然會遺留一些問題。現在是我們解決所遺留問題的時候,而且需要大家的智慧。
北京的城市結構特別有意思,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山區,再往北面就到了沙漠,沒有太多空間;東部和南部是平原,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國外城市的發展經歷來看,北京要解決城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出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對于北京自身而言,城市有病必須自己來醫治。怎么靠自己來醫治“城市病”呢?就是要通過改變城市的基礎設施、交通體系、產業結構、人們的消費行為,調整城市系統性結構。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北京這幾年采取了相當多的措施,不僅在頂層設計上有很系統的思考,而且在公共設施的發展、人們消費行為的改變以及整個城市建設方式的發展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我剛參加工作時,北京只有王府井一個中心,后來慢慢發展,出現了CBD、金融街、中關村等分散的多個中心,現在正在走向郊區化。
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城市發展方式值得我們研究:巴黎依靠中心城市發展,倫敦走的郊區化發展之路,因為倫敦當年的人口是巴黎的3倍多,所以倫敦當時出現一系列“城市病”,必須要走向郊區化。美國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其郊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的增長能力已經高于中心城區;90年代以后沒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基本上是大都市圈和非大都市圈。如果我們簡單地像當年倫敦和美國那樣簡單地將人口擠到郊區去,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而是要解決城市的內部問題。
其次,城市群與郊區是解決“大城市病”的一個出路,它將有利于解決中心城市的問題。城市發展的規律是先從農村到城鎮,然后從小城市到大城市,再從大城市到郊區,最后形成城市帶,現在我們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近幾年,珠三角和長三角在郊區化與城市群解決城市問題的方面走在京津冀前面,這給北京所在的環渤海區域留下了很大空間和機會,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大城市目前正處在產業調整階段。產業調整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地把一些低端產業轉到郊外去,一定要把相對有系統的產業移到郊區,包括增長潛力大、創新能力強的產業。
第二個條件就是高鐵和高速公路網的發展為現代大城市、巨型城市周邊的郊區城市帶來了非常好的機遇。如果以后北京的地鐵能夠修到河北的周邊城市,這對周邊城市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第三個條件是現代互聯網和新興的信息技術已經使原來簡單的工作方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對于我們解決“大城市病”以及郊區化發生了非常深刻和積極的影響。比如我住在永清或者比永清更遠的地方,也可以聯絡和對接全國范圍的工作。
第四個條件是現在的金融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民間資本、基金、信托、股權、資產證券化等,為解決城市群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手段。
鑒于以上四個條件,在新一輪發展中按城市帶、城市群解決問題,京津冀有可能比長三角、珠三角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如果京津冀的地方政府規劃得好,尤其是北京市政府能高瞻遠矚,京津冀彎道超車將會很有希望。
再其次,要想真正解決巨型城市的問題,必須是中心城區和郊區或者城市帶、城市群形成充分的有機互動。這種互動是在新的技術和新的經濟環境下的高層次互動,無論是信息、人才、資源還是各種資金必須實行互動,現在來看完全有條件形成互動。一個公司可以把總部或者信息比較重要、融資部分比較強的設在北京,其他很多業務完全可以設在郊區。從產業鏈上來講,有一個微笑曲線,甚至可以讓一半在中心城區,一半在郊區。
如果讓這三個方面做好了,城市會得到發展,郊區也會得到發展,這才是一個均衡發展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