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國務院批復陜西省西咸新區為國家級新區的第二天,西咸新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王軍在北京介紹了新區建設的思路。
當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指導的“第五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王軍表示,國務院正式批準了西咸新區為國家級新區,要求緊緊圍繞創新城市發展,走資源集約、產業集聚、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發展,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西部大開放的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
點狀布局的市政體系、就業導向產業體系、城鄉統一戶籍管理、信息化復合農業以及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成為西咸新區探索和實現的五大創新任務。
城建不再攤大餅
西咸新區的首要任務,就是創新城市建設形態,構建點狀布局的市政體系。改變過去主要依靠土地級差地租和溢價,沿著城市邊際擴張的城市發展道路。
“我過去做過幾個開發區的領導,也做過區縣領導,過去為什么要搞開發區,而且開發區往往沿著城市的邊界發展,實際上和土地財政的模式有極大的關系。”王軍表示。
在他看來,所謂開發區就是利用“市長”和“市場”兩個積極性,劃一塊開發區,以預期的地價收益在銀行進行商業貸款。
若干年后兩個結果,一是通過房地產賺錢,導致必須沿邊界擴張,因為沿邊界擴張是投入最少,增值最快的方式。
如果不賺錢,比如搞工業需要貼錢,也必然要擴張,因為必須用新的資源來填補商業貸款的虧損。
“所以無論是賺錢還是不賺錢,城市擴張成為必然,所以攤大餅和城市模式有關系。”王軍表示。
獲批的西咸新區將推進現代田園城市建設,以山水田林襯托現代城市建筑,營造享受現代服務和田園生態兼而備之的新型都市生活。
據介紹,新區將把現代都市農業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遵循山水格局、歷史文脈、現代城市規劃理念,構建大開大合的城市布局形態,顯現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建設格局。
在點狀布局的市政體系中,新區會有意識地保留一些村落,用信息化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使之成為融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復合農業。成為城市產業和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極大地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的附加值。
使農民成為職業而非身份
西咸新區還將以產城一體為抓手,把居民充分就業作為產業構建體系的重要導向,把都市農業作為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戰略型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主導,加快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
王軍介紹,新區將創新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體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圍繞農民怎么轉,農地怎么轉,農業怎么轉的三個基本問題,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抓手,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和就業社保、教育、醫保體系,探索居民居住證制度,使農民成為職業而非身份的稱呼。
同時,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構建城鄉統一的資金、技術、人才、土地、服務等要素配置共享機制。讓農民帶著土地和勞動力兩個資本進城。使農民在不失去土地的條件下進入城市生活,參與城市建設和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農民工成為中國制造的最大成本優勢,支撐了中國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大量農民工工作在城鎮,而社會福利和養老保險還基于農村和農民,享受不了市民的待遇,城市快速發展成為吸附農村土地勞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和資源的黑洞,城市的興起背后是農村的相對衰敗。”王軍表示。
此外,新區還將創新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利用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質,西咸新區將積極推動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國家歷史文化保護特區,努力在歷史文化保護中與旅游文化發展現代城市建設統籌協調上取得突破。
新區內已經劃出145平方公里保護區,主要是周秦漢唐歷史遺跡,為解決城市發展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新區在城市規劃中明確文物紫線的法律概念。
在城市規劃中劃定文物紫線,可以使文物保護中的“保護范圍”、“建筑控制地帶”和城市規劃中規定的各線有機銜接,可以使文物保護單位的范圍劃定前置于城市規劃,把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矛盾在城市的規劃階段就進行消除。
“西咸新區作為首個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新區應運而生,責任重大,我們要堅持以社會建設引領城市發展,創造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的范例。”王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