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城鎮化即將展開。
毫無疑問,從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的轉變以及城鎮化對我國未來經濟所起的引擎作用看,新型城鎮化將在未來一個時期被社會各界所關注。
城鎮化推行得好,將會給我國經濟轉型帶來巨大推動,為社會公平、居民福利帶來重大變革。不過,城鎮化無論怎么新,對資本的需求都無法繞開,這也是社會公認的未來城鎮化的一個困境。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為53%,離現代化國家70%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如果按照人口城鎮化率來看,35%的數字預示著有更長的路要走。據國家開發銀行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
過去30多年的城鎮化發展,資金主要靠財政投入,一旦地方財政不足以覆蓋,就通過賣地或舉債的方式來解決,形成了土地財政的惡性循環。去年底審計署公布,截至2013年6月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20.7萬億元,而地方政府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償還債務的比率已占到債務余額的37.23%。試想,如果僅僅依賴財政資金支撐城鎮化的巨額資金需求,無疑會讓政府承擔更大的舉債壓力,這不僅不可持續,還蘊含巨大隱患。而前不久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首次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下一階段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可見過去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用。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既然過去的道路已是荊棘滿布,就要探索新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四大城鎮化資金來源,要求完善地方財稅體系、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其中,社會資本的提出成為一大亮點,也是去年金融乃至經濟改革中呼聲最強烈的部分。
社會資本如何撬動城鎮化?對城鎮化會有多大影響?
據統計,2011年北京市公交財政補貼總額在156.9億元左右;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達到175億元;2013年預計在180億元以上。另外,2020年之前北京地鐵建設都將處于高速增長的態勢,2015年建設目標為660公里,2020年預計里程將達到1000公里。可想而知,建設規模和運營壓力對資金的需求有多大。如果延續之前幾年大額財政補貼的做法,恐怕政府難以承擔。相比而言,香港地鐵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雖然其票價占總收入不足三成,但香港地鐵卻已經盈利15年之久。這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港鐵實行的建造運營移交(BOT)模式,讓社會資本進入項目,解決建造初期的融資問題。同時因地鐵提供了便捷交通,也就提高了周邊地價,可以給予社會資本有效回饋,形成良性循環。去年下半年,港鐵在內地首個物業開發項目于深圳地鐵啟動,深度參與城市的土地開發,此項目無疑會給社會資本進入公共項目帶來很大的借鑒意義。
財稅體制改革之后,地方稅收乏力,對土地財政依賴性很大。同時,從之前的一些案例看,地方通過融資平臺等形式進行的投資拉動雖見效快,但常常很難挑選出最具市場潛力的項目,也不具備運作項目的能力。近幾年廣受詬病的產能過剩也多為政府盲目投入巨資形成。相比而言,社會資本天生具有良好的市場嗅覺和自負盈虧性質,使其能夠更好地選擇投資項目,大力發展社會需要的、有積極意義的產業,能夠給有價值的城鎮化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另外,我國大量社會資本在現有體系下找不到合理健康的投資渠道。隨著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熱情日益高漲,只要政府能夠提供公平競爭機會,創造良好市場環境,這部分存量一定會被激活,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社會各個層面的力量共同推進城鎮化。而社會資本的進入,不僅聯系著經濟發展,還可為城市提供產業支撐與多元化產業格局,有效解決進城人口的就業問題,有利于社會穩定。
但是,社會資本進入市場不可能一帆風順。比如,之前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健康產業,但民營醫院卻依舊面臨著極大的困境,在撥款、設備、土地等方面,尤其是人才的引進,與公立醫院無法抗衡。所以,以現在的狀況來看,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在制度設計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哪些行業需要引入社會資本、公平透明原則的建立以及如何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以利于社會資本釋放其潛力等,都需要政府進一步去研究和探索。也只有突破這些障礙,社會資本才能真正發揮其內在優勢,有力地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