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美麗中國”業已成為“中國夢”的題中之義。環境保護的意識日益提升,生態文明的舉措層出不窮,尤其是那些重污染城市更是殫精竭慮、勵精圖治,為早日摘掉這頂“黑帽子”而努力奮戰。如蘭州市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治污,如今終于退出了中國十大污染城市的行列。
同樣是重污染城市,同樣是花了力氣、花了財力,興師動眾搞城市治污,但是,成效卻遠不如蘭州,仍在重污染中困惑、徘徊,如河北邢臺便是一例。
2013年10月初,國家環保部公布了第三季度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在74個被重點監測的城市中,邢臺的空氣質量再次排名倒數第一,該市9個月里良好以上的天氣只有32天。據當地市民形容說:“天空就像蒙上了一層磨砂玻璃,出門胸悶得就像被子蒙住了頭”。市政府下決心要在全面治污方面打一場人民戰爭,所集中力量辦的一件大事叫“全民洗城”:從10月起,每月最后一個周日的上午,全民給重污染的邢臺“洗把臉”。只見市民紛紛提著水桶、拿著笤帚、拎著抹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掃啊,擦啊,洗啊,舉著水槍沖洗馬路、廣告牌及建筑物外墻,灑水車來回奔忙,連消防車也被征用。當地媒體更是連篇累牘予以“正能量”報道,似乎“全民洗城”是城市治污的新舉措、新路徑。
“洗臉”一番后的邢臺,灰土掃盡了,污垢鏟除了,垃圾清理了,無疑看似整潔多了,但是,“天公”偏偏不作美,就在10月“全民洗城”的第二天,邢臺又遭遇嚴重灰霾,城市深陷“云霧”,市民不敢出門,人們對包括空氣質量在內的環境期待再次“落空”,怨聲載道,那是很自然的事兒。
其實,“全民洗城”并非是邢臺所“首創”。兩年前的蘭州,作為環保部重點監測的重污染城市,也曾發動過市民從上到下給城市“洗臉”,灑水車一日三次在主干道“巡邏”,但還是走不出重污染的困境。后來,市政府改弦易轍,換了新思路、新方法,諸如:發動市民討論城市污染的源頭和解決問題的癥結,組織專家搞調研,重新規劃城市建設、城市改造、城市治污的方案,并切實有步驟地將一些排放污染的企業關閉,這才告別了“重污染城市”的年代,迎來了一片新天地!蘭州治污的經驗證明: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源頭抓起,倘若以“全民洗城”的方式光給城市洗把臉,除去那些看得見的塵埃,那委實是治標不治本,說它類乎“面子工程”并不為過。
我們絲毫不懷疑邢臺市政府發動和組織“全民洗城”的初衷是旨在生態文明建設,但是,那種習慣于“運動”思維方式的做法,看似轟轟烈烈,實為收效甚微,堪稱“勞民傷財”之舉,它最終給人們的只能是一種生態文明的幻象而已。恰如一位環保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言:“把鋼鐵廠、小煤窯治理好,要比搞幾場全民洗城強多了”。
生態文明建設要注重理性思維、科學規劃,尤其是在以往“先發展后治理”的態勢下,這項工作顯得更為嚴峻、更為艱巨,類似“全民洗城”的表面文章于事無補,邢臺應該效法蘭州治污,從整治污染企業和建筑工地下手,別徒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