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張幼云,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就業全球議程理事會理事。曾任駐英國大使館政務參贊、勞動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女工問題特別顧問和首任性別平等局局長(1994年-2004年)。
“可持續的城市化是中歐合作的新起點!”曾經活躍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的翻譯明星張幼云在主持“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廣州論壇(2013)開幕式時如是說。作為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近些年來,她一直積極推動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城市化,關心農民工市民化、農民工就業與創業等問題。為此,本刊就中歐在城市化領域的合作機會、可持續的城市化以及農民工等話題與張幼云老師對話交流。
城市化:中歐合作的新起點
《城市化》:中歐之間的合作空間在哪里?
張幼云:中國和歐洲都處在各自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都面臨新的挑戰,正在積極探求可行的有效的解決辦法,以實現新形勢下的各自和共同的新發展。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世界越來越小,也越來越脆弱。我們更加相互依存,因此,在謀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加強合作,需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尋找新的動力。無疑,可持續的城市化是一個值得我們重點開發的領域,雙方開展互利雙贏合作的潛力很大。
2011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了歐盟,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簽署了《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共同宣言》,是一個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的承諾,為雙方未來在城市化領域的合作明確了方向,也為中歐關系進一步發展打開了一個新的領域。
17世紀歐洲發生了工業革命,為人類社會開啟了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在過去300年發展進程中,歐洲國家在城市特色、空間布局、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人居環境、保護自然和歷史風貌以及城市體系協調發展方面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我國現在處在高速城鎮化的進程中,雖然我國國情與歐洲不同,但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借鑒,避免我們少走彎路。
《城市化》:您如何評價我國正在進行的城市化進程?
張幼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呈現出不斷加速的趨勢。2011年,我國按照城鎮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為51.27%,首次越過了50%,標志著中國結束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開始進入初級城市型社會。英國早在1850年、美國在1920年、法國在1931年城市化率就已經達到70%,中國要達到70%的城市化率,實現全面的、持續的城市化還任重道遠。
今后20年內,中國還將有2億多農民需要轉移到城鎮就業和居住,再加上近年來已經進入城鎮但還沒有完全市民化的農民,未來全國將有4億—5億農民需要實現市民化。很顯然,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和規模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無法相比的。李克強總理在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就講,中國的城鎮化不僅關系到中國,而且對世界也將產生影響。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持久的內生動力。有數據說,中國城市化率每提高1%,就將有1300多萬農民轉入城鎮就業,就將拉動相應的消費需求,而相應增加的投資需求也就會更多。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需求不僅為我們也為其他推動經濟復蘇提供了重要機遇和市場。我們希望歐洲企業充分認識并積極抓住這個機遇。這將有利于企業自身發展,也為歐洲盡快走出債務危機加快經濟復蘇做出貢獻。我們希望中歐雙方在政府、企業的公民社會都來積極推動雙方在這個領域的務實合作,以期取得多贏的結果。
城市化應關注農民工
《城市化》:您覺得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目前我們最應該關注或應該著手解決哪些問題?
張幼云:城市化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各個領域。我國有自己的國情,我認為在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中,要特別關注人的城市化。現在我們按照城鎮戶籍人口統計的城市化率與國家統計部門按照城鎮常住人口統計的城鎮化率,兩者之間相差17個百分點。我國13億人口中的17%就涉及2億多人,也就是現在已經轉移進城的2億多農民工。他們人進了城,但由于二元結構,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許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大多從事的是技術含量低、收入少、工作環境較差的工作,社會保險程度低,或者根本覆蓋不到,孩子上學有困難,其他公共服務如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權利也得不到保障。這些問題我們在城市化進程中都要妥善解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要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推動社會公平、公正,使我們的老百姓無論是城市的還是農村的,都能平等地享受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均等的公共服務,都能平等地參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享有發展的成果。當然,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過程應該成為建設綠色低碳城鎮化,以及就業增長型和創業友好型的城鎮化的過程,從而推動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城市化要低碳、綠色、環保
《城市化》:參加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廣州論壇,您有什么切身感受?
張幼云:中國和歐盟都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可持續的城市化無論對于中國還是歐洲而言都非常重要。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無論在發展速度還是在發展規模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我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尤其是在資源、環境、生態以及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目前中國城市在人口與就業、土地資源的供應、能源與水資源消耗、生態環境改善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完善和均等化等方面都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在新形勢下,我國政府在2011年開始執行的《十二五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積極推行可持續的城市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同時我國的城市化要走低碳、綠色、環保之路,這正在成為廣泛的共識。
《城市化》:國外在可持續城市化方面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張幼云:如今,交通擁堵、停車困難、出行成本高等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城市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在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廣州論壇上,我參加研討的“治理模式的演變與培訓和傳播”論壇上,有人曾講到靜態交通的發展以及緩解停車難的問題。在研討中,不少參會者認為,要解決交通擁堵及停車難的問題,我們不能僅從技術角度解決眼前的問題,我們也要從轉變生活方式著手。
現在全國機動車大約有2億多輛,在城市排名中,北京市位列首位,機動車保有量是500多萬輛,今后5年還要增加100萬輛。建設和增加停車場只是被動的解決辦法。我們應該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讓市民共同參與,優化和鼓勵低碳綠色環保出行。
前不久,我到在日內瓦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在到達日內瓦國際機場后,我從行李領取轉盤邊設置的一臺售票機中領取到一張從機場到城里的免費火車票,80分鐘有效。到了辦完入住手續后,服務員除了給我房間的門卡外,還給我一張免費的日內瓦公交卡,告訴我,我在日內瓦住旅館期間乘坐公共交通全部免費。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丹麥,國富民不奢。丹麥人很驕傲地說,他們才是真正的自行車王國,38%的丹麥人將自行車作為他們通常出行的交通工具,很多官員也是騎車上班族。
我們確實應該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大力倡導綠色、低碳和環保,改變生活方式。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