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勞動者“棄繳社?!爆F象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老有所養是每個人的夢想,而社會養老保險是解決老有所養問題的重要方式。然而,一邊擔憂未來的養老問題,一邊又放棄制度提供的保障,這種怪現象為何發生?(11月30日新華網)
國家法律規定,所有的企業職工都能享受社會養老保險。員工的社保基金由個人繳費、用人單位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自己交1份,最后享受的大約是3份。今天已經有近2億農民進城務工。國家推行社保養老,本是為了給農民工提供更公平合理的養老保障。可是,如果一旦中途退保,職工之前繳納保險的年限就不再計算,放棄社保,損失最大的是勞動者個人。既如此,為何還有那么多人特別是農民工棄保,這現象本身就足以發人深???
棄保現象說明當前社保制度還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根據目前的社保政策,參保年限滿15年才能領取基本養老金。15年的繳費期對經濟緊張、頻繁流動的農民工來說過于漫長。另外,當前的社保制度存在計算不透明,算不清退休后能拿多少錢,個人繳費和未來權益的聯系松散等因素,也促使農民工以棄保換取眼前利益。
而更大的問題 ,是現行的社保管理體制和制度設計不合理,使社保變成了帶不走、挪不動的“地方糧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社保運作的屬地化傾向過于明顯,由此導致賬戶異地轉移困難重重。農民工離開打工地,保險關系卻轉移難,影響了勞動者繳納社保的積極性。
轉保的重重障礙背后是一本地方賬。農民工棄保給打工地帶來的好處卻顯而易見:退保只能退出個人帳戶中的錢,而企業繳納不超過20%的部分歸當地所有。因此出現了很多地方都不愿接受外地轉入,對于退保則大開綠燈。不能轉移的養老保險對農民工來講,沒有起到養老保險的作用。棄保也敲響了社保體系的警鐘。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一樣,實際上都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參保的人越多,每個人要交的錢越少,保障水平會更高。如果棄保人員增多,將對社保體系造成很嚴重的沖擊。
早在幾年前,人社部就表示2009年將在全國實現省級養老保險轉續,在實現省級統籌的基礎上,實現跨省市的人員流動的養老保險和其他保險關系的轉移和接續的辦法。然而從實際看,養老保險由“地方糧票”變為“全國糧票”的時間表,顯然未能兌現,實現養老保險異地轉續的善政還遠未落地。社保成了農民工的“雞肋”,實際上是在呼喚政策走得快些再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