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類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于是,有些國家將水視為“貴如油”,有些國家甚至認為“水比血還珍貴”。
早在1977年,聯合國水資源會議上就有科學家預言,水將會成為人類社會下一個嚴重的危機。這個讓人聽著有些危言聳聽的預言離我們有多遠?會以何種方式出現?也許此刻人們還始料未及,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已經擺在眼前:水資源正成為21世紀最緊俏的資源,世界水資源緊缺的警鐘已經敲響!
全球70個國家嚴重缺水、我國是13個缺水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聯合國就人類飲水問題進行的專題研究結果表明,在全球60多億人中大約有10億人沒有安全的飲用水,不少兒童因得不到清潔飲水而過早死亡,其死亡人數每天竟多達幾萬名。
在我國,隨著城市化、工業化以及人口迅速增長,水污染形勢嚴峻,部分地區水質甚至出現持續惡化的狀況,加上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浪費現象嚴重,進一步加劇了水危機。有位美國作家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中國面臨的水危機比任何金融危機都嚴重。
水危機將成為所有資源問題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如果不能合理地利用與開發、保護水資源,水危機將成為嚴重困擾我國城市化進程和人類生存的桎梏。一位國家水利部人士在接受《城市化》采訪時曾說:“水的問題對于一個民族的生存至關重要,將來水可能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說,占據水源就意味著占據生存與發展權。”只有積極應對水危機,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才能保護人類自己。
在常人眼里曾經充足、近乎免費、簡單易用的水資源,如今正變得稀缺、昂貴、需要復雜處理。這不得不讓人們重新審視并發問:水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嗎?水危機的真正元兇是誰?面對水危機,我們該怎么辦?
一問: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嗎?
打開水龍頭,我們就能見到水,這給人一種錯覺:水似乎永遠在那里。人們對水資源緊缺的感受是溫開水中被煮的青蛙——渾然不知。特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水資源的緊缺程度感觸不是很明顯。水真的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嗎?
我們需要多少水?
人們常說:水是生命之源。人體體重的70%是由水構成,水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們究竟需要多少水呢?
在百度找到這樣的答案:水的需求隨人口和經濟發展而迅速增長。從1940—1990年,在50年時間內,全球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有著水資源“泰斗”之稱,他在做客人民網時曾談到,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量隨之增加,人均用水量急劇上升。以我國為例,1949年我國總人口為5億人,一個人一年用水187立方米;改革開放后,1980年,我國總人口增加到8億人,一個人一年的水資源量為450立方米。從1980年到現在,一個人一年用的水資源基本保持不變,但是由于人口總量還在繼續增加,水資源消耗總量從4400億立方米增加到了現在的5910億立方米。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工農業的發展,人類的用水量呈直線上升趨勢。有專家表示,當人們從鄉村走進城市的時候,個人用水耗費量至少增加5倍。根據材料統計,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每天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約需60萬噸以上,而全世界百萬人口的城市難以計數,其每天的用水量不言而喻。
工農業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更是令人吃驚:生產一噸燒堿需用水100 噸,生產一噸鋼需用水200 噸,生產一噸人造纖維需用水1000噸,生產一噸紙、一噸石化產品需用水200-500噸。第一產業的用水量則更多,是世界工業用水的4 倍以上。
據有關材料統計,世界人口每年以一億數量增長著,預計到2025 年,世界人口將由現在的56億人增加到85億人,人類對淡水的需要量每年以6 %的增長率增加,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遠遠高于和大于人口的增長額度,其中用水量大的城市這種矛盾將更加突出。
我們究竟有多少水?
人們常有這樣的認識,總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事實上,水資源的緊缺程度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
雖然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地球70%的面積由水覆蓋,水的總儲量約為13.6億立方公里,但可供人類開發利用和飲用的淡水只占3%左右。在這3%左右的淡水中,約有2.66%是人類目前難以開發利用的兩極雪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現在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只相當于淡水資源儲量的0.34%。
缺水已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據聯合國調查,全球約有4.6億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緊張的國家或地區內,還有1/4人口即將面臨嚴重用水緊張的局面。現在世界缺少淡水資源的國家( 地區) 已為數不少,預計再過若干年以后,淡水資源危機的國家( 地區) 將成倍增加,在180 多個國家中,將會有2/3的國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少淡水資源的問題。
韓國、日本、以色列、新加坡等國曾出現過多年少見的限量供應水資源的局面,有的甚至到了迫使工廠停業的險峻地步。在發展中國家,有些城市人口的增長以及工業生產都已大大超過其供水的承受能力,造成城市水資源的危機。
自從1977年第一次聯合國水資源大會召開以來,水資源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問題,聯合國就人類環境問題發出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項嚴重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后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一些學者、專家得出結論,如果現今一些國家為爭奪石油而發動戰爭,那么在今后若干年內,挑起戰爭的就可能是水資源的短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去六十年,有37起國際水資源爭端最終是用戰爭解決的。
世界資源研究所也發出警告,告誡世人:“地球上可供生活、農業和工業之用的水資源正在走向極限。”國際人口行動組織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到2025年,全球生活用水量不足地區的人口將由1990年的3.35億人激增至30億人。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為此疾呼,要珍惜每一滴水,提醒人們重視日趨嚴重的水資源危機。
我國缺水到什么程度?
看到黃河流域干涸的照片,很多人都吃了一驚,因為在我們從小學過的知識里黃河就是母親河,每年的平均徑流量有500多億立方,怎么會干涸了?但事實已經擺在眼前。
我國缺水到什么程度?國務院資深參事、水專家王秉忱常就節水、城市水資源緊缺、水質安全等問題到各地調研,他曾向國務院提供多份參事建議,在接受《城市化》采訪時,他直言:“目前全國656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其中有136個城市缺水情況嚴重。1999年以來,我國水資源緊缺形勢更加嚴峻,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有些城市出現了水資源危機。”
無獨有偶,國家水利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郭孟卓向《城市化》講述我國的基本水情時說:“我國目前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用13億人進行平均,人均占有的水資源量才2100億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資源的28%,排在125位。我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華北成為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之一。”
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迅猛,水資源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北方和沿海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水資源的短缺和水質污染的嚴峻形勢,有18個省區,30%的國土面積和60%的人口處于嚴重缺水的邊緣。根據調查,現在全國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飲用水的水質不太達標,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飲用水還受到次生污染的威脅。同時,我國水資源的前景更是不容樂觀。郭孟卓說,我國水資源的可用量為8000億立方米,現在我們已經使用了6000多億立方米,到2030年我國水資源開發的控制指標為7000億立方米。而我國經濟的發展還在不斷增長,如此有限的水資源,何以能支撐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問:水危機的元兇是誰?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迅猛,水資源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浪費現象嚴重,進一步加劇了水危機。與此同時,由于人類對森林資源破壞性的濫伐,工業廢水大量排放,生態平衡被人為的破壞,世界性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真正可供人類飲用的水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一些令人憂心忡忡的真相,讓人看到了水危機的真正元兇。
元兇1:水污染,像幽靈一樣侵蝕著日漸枯竭的水資源
近幾年,“癌癥村”一詞頻頻見諸報端,我國一些地區癌癥呈現高發態勢,讓人看了非常痛心。由于缺乏權威數據,絕大多數報道均將我國“癌癥村”的矛頭指向飲用水受到污染,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水污染對人們生存帶來的挑戰。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拉稀生癌。”這是在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潁河畔的河南省沈丘縣黃孟營村流傳的一首歌謠,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水質逐漸變壞的過程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讓人特別揪心的是,從1996年開始,這個村子因為癌癥去世的村民名單中,最小的只有一歲。這一村子的村長曾被請到央視對話現場講述水污染給整個村莊帶來的危害,他說:“河里的魚蝦沒有了,青蛙沒有了,下河洗澡的人沒有了,整個地里的莊稼也開始減產。因水污染,村子里一天接連去世三個人。”
水污染給人帶來的傷害不容回避。試想一下,如果再過一二十年,當孩子們都說,河里的魚、蝦、蟹、貝殼等都因為污染而不能吃了,我們的民族將是怎樣一種生存狀態?
部分專家學者驚呼:地下水污染問題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今年2月發布的一份中國地質調查報告稱,中國90%的地下水都被污染。環境保護部也強調,中國主要河流系統的25%左右已經嚴重污染,甚至不可以被使用在工業和農業中。而早在兩年前,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在新聞布上會就以坦率的態度說:“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中國水質不容樂觀。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水受到嚴重污染或質量很差。”
當然,水污染也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在水資源日趨嚴峻的情況下,世界性水資源污染也十分嚴重。據相關材料的統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400億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僅此排放量就占世界淡水總量的14 %左右。工業廢水的排放已使全世界河流穩定量的40%受到嚴重的污染,其污染物中有毒性很大的鉻、汞、氰化物、酚類化合物、砷化物等。
一些河流被污染后臭味令人掩鼻,水質變黑變紅,給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威脅。聯合國就人類飲水問題作的專題研究結果表明,現今世界大約有1 0 億人口得不到符合衛生標準的飲用水,不少兒童因得不到清潔飲水而過早死亡,其死亡人數每天竟多達幾萬名。國際自來水協會稱,每年有2500萬五歲以下的兒童因飲服受污染的水生病致死。在發展中國家,每年因缺乏清潔衛生的飲水而造成的死亡人數達1240萬人以上。
元兇2 :水浪費,讓人觸目驚心的現實
水資源的浪費是水危機的重要原因。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水資源浪費嚴重,世界許多地方因管道泄漏等原因,有多達30%至40%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費。
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比較低,損失浪費要嚴重一些。據統計,中國農業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40%,農業用水占整個用水量的75%,而農業創造的GDP只是GDP總量的15%。我國工業用水的利用率也較低,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40%;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管網僅跑、冒、滴、漏的損失至少為總供水的20%。
在生活中由于人們節水意識淡薄,用水浪費現象也十分普遍。刷牙時不關水龍頭;洗澡涂肥皂時不關水龍頭;自來水管發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時修理;用過量水洗車,洗車的水未能循環使用;隨意開啟消防龍頭用水;老式便器水箱容量過大,大小不分檔;直接用自來水沖洗道路;在公共場所打開水龍頭后人走開了水卻還在嘩嘩地流……如此浪費水的場景隨處可見,甚至發生在我們身上竟不自知。
據估算,在我國因居民生活供水管道老化、水龍頭的滴漏造成的用水損失達到了總用水量20%左右,另外城鎮居民生活所用的抽水馬桶,費水還是比較厲害的,其用水量占到日常用水總量的40%到50%。加上抽水馬桶跑水漏水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全國每年因此浪費的水資源高達10億立方米。
三問:面對水危機怎么辦?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夫人、國際著名社會活動家丹尼爾·密特朗在做客強國論壇談全球化時代人類水資源的保護與共享時說:“如果我們一味延續先前唯利是圖的做法,我們將會犯竭澤而漁的錯誤,……所有的生命將會因此而走向消亡。今天也許我們會說,我們在火星上發現了水的痕跡,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地球也可能將會面臨同樣的命運。”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減少對水資源使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面對水危機,人類的希望在哪里?
培養民眾的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為了應對水危機,實現北方地區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國正在進行著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水利行業的不少專家表示:跨流域調水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的手段,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向應當是節水,提高水利用的效益和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
在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時談到節水的辦法,王浩不無風趣地說:“我洗澡都是轉著圈洗。在淋浴噴頭底下轉著圈洗,利用地球的重力,不要讓水老沖一個地方,而是很均勻地一邊轉著圈,一邊洗,這樣子很省水。用水效率會提高一半。”據說,和王浩院士接觸時間長的人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不僅轉著圈洗澡,而且每次洗手時不直接在水龍頭下洗,而是用盆接水洗手,盆里的水還繼續用。
我國人口眾多,而水資源相對短缺,國家屢次提出要建設節水型社會,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改變人們原有的價值取向。王浩說:“我們要敬畏自然,否則必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人們不能無節制的去向大自然索取水資源,而是應當自我克制,千方百計的在社會經濟用水中加以節約和保護,不能在今天就將子孫后代的水提前用了。”
在水價上做文章,強制節水
水資源如此緊缺,可人們在用水時卻太奢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水是低價甚至有些地方是無償供給的。
從世界范圍看,目前整個亞洲的水價都偏低,我國的水價更低了。在發達國家,人的水費支出一般占到家庭支出的2.5%到3%,工業用水的成本也占制成品成本的3%左右。而在亞洲這一比例一般占到0.8%,我國的比例降到了0.5%—0.6%。
在我國,水太便宜了,人們自然就不會主動去節水。同時,如果讓人一下子養成好的節水習慣又不太現實,還需要發揮強有力的經濟杠桿作用。比如通過階梯水價、提高水價等強制性辦法,讓人們有節約用水的動力。
水利專家分析說:“水價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用水企業和其他經濟單位的生產成本,水價較高,企業用水成本達到生產成本的一定比例時,必然對企業的生產利潤產生影響。當用水成本很高,以致于用水企業生產無利可圖時,企業必須采取節水措施,從而轉產,進而促進水資源向用水效率高的企業轉移。相反,當水價較低,用水成本不被企業重視,必然導致低效用水和水資源浪費的現象發生。”
日本東京市采取按管道口徑計價、定量供水、超額部分加價收費的制度,不僅制止了盲目用水的行為,而且方便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水資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加強監管,讓水安全、讓高耗水戶買單
水利行業方面的人士表示,要加強管理,特別是對整個水資源施行最嚴格的管理,以此應對水資源的危機。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透露,我國投入19億元人民幣建設的全國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預計將于2014年底建成并初步投入應用,主要監測取用水、水功能區、省界斷面及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他表示,目前,我國約38%工業用水和70%農業用水還未監測計量,50%的水功能區尚無監測手段,52%的省界斷面未開展水質監測。現在要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對“三條紅線”的實施進行量化考核,亟需一個完備的監測系統,一套完整的監測信息。
通過該系統,我國將重點加強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主要是加強取水、用水和排水以及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的監測,能夠使得全國取用水總量的70%和80%的重要水功能區的水質狀況都得到監測。
據了解,從建國到現在的幾十年時間里,我國并不是沒有監測體系。由于檢測設施大都建在大江大河,主要的監測對象是自然水循環,比如在防洪、航運、發電、洪水、干旱等過程監測得比較多,對社會水循環,包括供水、用水、耗水、排水,甚至具體到每一個用水戶的監測還相當薄弱。
如何將監管落實到每一個用水戶?王浩說:“對家庭和企業用水表監控,企業有自備井的除了在進水口還要在排水口安裝監控裝置。”他提出將城市各個用水大戶全掌握起來,把占總用水量90%的用水戶水表管住,然后實行階梯水價。在基本的用水有保證的前提下,低效的用水就要加倍支付費用,以此進行水資源的總量控制。
走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怪圈
依法對水資源進行管理,這是一些國家( 地區) 通常的做法。如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為了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除了制定水資源經濟政策,促進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保護外,還制定了一整套相應的法律、法規作依據,對水資源起了巨大的保護作用。
我國也有嚴格的排污限制,但水污染現象依然很嚴重,原因何在?水利行業的從業者道出了其中的奧秘:我國陷入了“守法成本太高、違法成本太低”的怪圈。如果要做到達標排放,企業需要花費不小的代價,在設備、工藝、技術等方面大量投入。相反,如果一個企業超標排放,只需要向環保部門繳納一筆超標排放費,而且這筆罰款僅僅相當于企業達標排放所投入費用的十分之一。在這樣的現狀下,排污企業超標排放又何樂而不為呢。久而久之,后果可想而知。
為此,不少專家呼吁,要通過法律、法規明確權力、責任和義務,處理中央、地方、社會群體的利益分配,使水資源管理有法可依。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武強說,僅僅采取新的政策或在環保項目中投入更多錢不足以改善水質量,“還需要加強對執行措施的監管”。
治理水污染,改善水質
發達國家在經歷水污染時非常痛苦,而且治理時間很長。
英國在1834年流行霍亂,造成幾萬人死亡,最后查明霍亂是飲用水不安全引起的。為此,當時的英國政府就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系統和自來水系統。
日本的琵琶湖治理污染花了40年時間。美國和加拿大的四大淡水湖泊污染以后,其治理也花了30年的時間。
我國很多地方的水污染治理不能等了,水利部門的人士也說治理水污染要“只爭朝夕”。目前,國家在治理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舉措,比如國家的科技專項一共有16個,民用的占到9個,在9個專項中有一項就是水污染防控的專項。這將預示著國家要拿出100多億元用在科技示范上,將整個河湖水體的污染防治住。另外,全國建設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這些投資也都是以萬億元來衡量的。這將讓水污染的勢頭基本遏制住。
留住水資源
在人們的生活用水中,可以通過節水器具的推廣,比如節水的龍頭、淋浴器、馬桶、洗衣機等,留住一部分白白浪費的水資源。在家庭用水時洗菜后的水澆花,洗衣服的水用于擦地、沖廁所,中水回用后循環利用,都是留住水資源的好辦法。
留住雨水資源也正成為一種共識。正如生態人類聯合會學術工作委員會主席寇有觀所言:“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建設最強大的排水管網,而是把雨水收集以后儲存加以利用,滲補地下水,這樣才能保證正常的水循環,保證水資源的供應安全。如果不重視這方面的工作,按照長距離的外地調水,一旦有風吹草動發生問題,我們國家將出現嚴重的災難。”
關于雨水的利用,我國已經有很好的嘗試。比如,城市里利用大屋頂積蓄水量,經過濾后讓其流入地下,可直接補充地下水;公園的下沉式綠地能很好地利用雨水,在雨水多時可變成一個小蓄水池,水少時草坪就露出來了;城市的路面也在積極用透水瀝青修馬路,用透水磚做城市土地的防護,降雨時能直接滲入到地下,形成地下水,保護水資源;對地表水,通過興建水壩、小型水庫,也能留住雨水。
尋找新水源
水資源危機正成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沉重的包袱,為此世界在積極尋找新水源,進行各種嘗試,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地球的海洋水量豐富,目前一些國家( 地區) 已投入大量資金建立海水淡化廠,如中東地區建立的海水淡化廠有1000多家,全世界建成的海水淡化廠多達近8000家。海水淡化已成為一些國家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一些水利專家在積極進行尋找海底淡水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在巴林群島,人們從海底的涌泉中汲取淡水;在愛琴海,一些國家用鋼筋混凝土筑起大壩,將海底的淡水加以開發,供農田灌溉和工業、生活用水。科學家們還試圖采用鉆石油的技術,用于海底的淡水開發。
從沙漠地下取水已成現實,不少國家從沙漠的深層開采出可供生活飲用的幸福水。科學家們還在非洲的北部撒哈拉大沙漠地下1000多米的深層,發現蘊藏有大量的淡水。
一些科學家根據霧中含水的理論,提出了截霧取水的方法,并用于實踐,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加拿大一個霧水處理廠,平均每天可供水1 萬多升,在濃霧季節每天可供水達1 0 萬多升。這項技術不僅經濟,且技術含量不高,便于在一些國家( 地區) 推行。
南極洲的冰約有135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整個地球上所有河流在650 年間的總流量。南極大陸的冰層,集中了全球淡水資源的70%,如全部融化成水,將可供應全世界人口需用數萬年。為此,一些國家的科學家正在進行這一宏偉工程的科學規劃,希望這一項工作給人類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