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將在部分省份試點跨省就醫即時報銷。國家新農合信息平臺最近開通試運行,并與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9個省級平臺互聯互通,今后參合農民將通過這一平臺實現異地就醫即時報銷。(10月21日新華網)
如何看待跨省就醫、即時報銷?我以為第一,站在老百姓立場上而言,這確實是一件利好,拓展普通民眾選擇診療機構的方便度與自由度。 第二,一個可預見的結果是,隨著人們選擇診療機構自由度的增加,優質診療資源必定會被更加青睞。那么跨省就醫、即時報銷如何避免選擇范圍擴展的人們蜂擁而入大城市、大醫院?又如何破解醫保資金加速向大城市、大醫院聚集,而低收入地區醫保資金短缺的擔憂?
可以說,如果讓老百姓充分享受跨省就醫、即時報銷的利好,就要盡力中和該項措施帶來的副作用。一個正常的醫療秩序,應該是一個正三角形。形象而言,應為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出縣市,疑難雜癥才到頂級醫院。如英國、澳大利亞的“社區守門人”制度,國外學者調查發現,90%以上的患者都可以在社區全科醫生那里得到滿意的醫療服務。反觀中國,農村人得病直奔縣級或地級醫院,城市人得病則直奔三級大醫院,大醫院人聲鼎沸、基層醫療機構門前冷落車馬稀,由此滋生看病難、看病貴難題。
因此,跨省就醫、即時報銷,就該有配套措施及時跟進。即認真推行分級診療制度,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數,做到“健康進家庭,首診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有序就診,給基層醫療機構加擔子,同時也給大醫院減負。凡是分級轉診的病人,在異地結算時就該相對提高報銷比例;而對于不管病情輕重緩急,直奔大醫院的患者,其異地結算報銷比例就該相應降低。如此才能保持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中和看病異地結算帶來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