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哈爾濱市的大霧天造成了市民出行難。7時許,記者在安發橋附近看到,由于能見度低,過往車輛紛紛開起了大燈,行車司機開得小心翼翼,公交站臺和路邊有很多等待出行的市民。在撫順街站的的劉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天氣不好他比平時早四十多分鐘就出門了,可半個多小時也沒等到車。據了解,哈爾濱市已經啟動了應急預案,中小學緊急停課。(10月21日 中廣網)
霧霾已然成為籠罩在國人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哈爾濱市今天的霧霾更可為史無前例。對于如此霧霾的形成,官方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氣象因素影響。近幾天哈爾濱持續逆溫和弱風氣象,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加重了大氣污染,是造成空氣污染加重的直接因素。二是城郊及周邊縣市在秋整地期間大量焚燒秸稈,產生大量煙塵,并與自然氣象疊加,是造成霧霾天氣的重要因素。三是近日供暖燃煤鍋爐陸續啟爐,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影響因素。既然如此,就需要治理,但是如何治理需要從應急措施和常態措施雙管齊下,才能最終奏效,否則只能是揚湯止沸。
因為應急措施必須有,這是對于極端霧霾天氣的應對策略。對于任何一個城市出現霧霾都需要應急措施。這次,哈爾濱市在應急措施上可圈可點,對于中小學停課的做法值得肯定。同時,勸阻村民在霧霾天氣情況下不要焚燒秸稈,制止城區居民焚燒樹葉和垃圾。還開展了燃煤鍋爐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排查、秸稈禁燒治理、揚塵污染防控和機動車尾氣路檢等4個專項行動。可以說,這樣的積極應急措施都是值得學習的方面,更是其他城市可以借鑒的策略,對于整治霧霾天氣讓天空回歸清潔來說。但是僅僅有這樣的應急措施還是不夠的。
應急措施僅僅是一段時間內的,是一種應景的措施,在制度允許的前提下,對于這些應急措施也必須制度化。即如果出現相似的情況,這樣的應急措施就是一個成文的制度,必須按照這樣的措施進行。更為重要的是,在應急制度之外,還需要有常規的整治機制,而常規機制甚至要比應急制度更為重要,因為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常態乃是每天的生活狀態,大氣污染不是一個集中整治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長久整治,所以,常態的機制更是重要,因為這關系到天空的長久清潔,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指標。
總而言之,面對霧霾天氣,應急措施體現的是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和反應速度;常態措施體現的則是長遠利益和前瞻眼光。從長遠利益上看,常態化的整治比應急措施更重要,應急措施僅僅是救火的,常態整治才是永恒的。比如從轉變地方的經濟發展模式,從粗放到集約,比如從重視生態環境的意識上提升,比如倡導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策略。唯有如此,霧霾才能漸漸遠離,否則,僅僅靠應急措施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