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民生之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尤其是“住”,如今廣大市民基本上告別了“蝸居”窘況,低收入階層經棚戶區改造也住進了廉價房、經適房。新一屆中央政府對這一惠民工程又加大了力度,愿景喜人!
然而,如同太陽底下總會投下陰影一樣,棚戶區改造工程也出現了一些負面跡象,民眾嘖有煩言,甚至怨聲載道。央視2制作并播出了一個專題片,題為《酸辣苦甜棚戶區》,披露了棚戶區改造工程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這里不妨列舉哈爾濱一例——
作為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城市,哈爾濱城區星散著一大批棚戶區。2012年,該市政府提出要用5年的時間消滅主城區內的棚戶區,市民額手稱慶。可這一惠民工程的進展并不盡如人意。專題片有這么一個鏡頭:百姓生活的屋子壘磚不說,還長年累月積水,垃圾相伴,蚊蠅隨行,更為可怕的是,一旦失火,消防車根本開不進去。百姓屢屢向政府跪求對他們住的區域進行棚戶區改造,甚至極而言之:“只要讓我們搬走,去哪兒都行”。可政府置之不理。原因是這個地方有一個火葬場,開發商無利可圖,看不上這塊地皮。賠本的生意政府不肯干,于是乎,它根本沒有列入改造規劃。
那么,該市的棚戶區改造又是哪些區域呢?專題片播出了另一個鏡頭:市中心一排樓房前拉出了“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大橫幅,這些五層六層的樓房才蓋了10多年,最長房齡也就20來年,有的居民甚至是2000年入住,買房向親戚借的錢還沒償清又要搬遷了,他們對政府直截了當地說:“我們這里不是棚戶區,不搬!”
一個是邊緣地區,一個是地處市中心;一個是貨真價實的棚戶區,一個是政府瞎認定的棚戶區;一個是開發商不愿“接盤”,一個是炙手可熱的“香饃饃”;一個是政府要賠本,一個是政府可圖利。不是嗎?倘若開發商看上了市中心這塊地皮,于是與政府簽約,以“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名義列項,一來可以名正言順地向中央政府要錢,因為中央政府有用于棚戶區改造的專項財政撥款;二來可以堂而皇之地以最低的價格賠償給拆遷戶,“留存”一部分與開發商瓜分,實現“雙贏”。當記者問及:想搬遷的無法搬遷,不想搬遷的硬要搬遷,怎么會發生這樣的咄咄怪事時,哈爾濱市政府棚戶區改造工程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直言不諱:“不掙錢的事,誰干呀?”——一言道破天機:棚戶區改造,政府也同開發商一樣,得圖利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