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要真正成為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居民內需的動力和活力,需要從戶籍制度、中國土地制度以及改變當前中國經濟“房地產化”的政策等三大方面進行改革。
進入第四季度,市場對中國經濟充滿希望,一是最近公布的國內經濟數據普遍好于市場預期,二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11月份召開,市場希望并預期會議會出臺重大的改革政策,以便把中國經濟帶向一個新的方向。
自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市場一直都抱著強烈的希望,特別是在十八大后政府不再以高速的GDP增長為政策目標,提倡有效率和改變增長模式的經濟增長,更是讓市場充滿了希望,之后的“克強經濟學”的確也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的。宏觀調控政策的改變、政府關注焦點的變化、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等措施都是新經濟政策的蹤影,更增強了市場對政府政策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期望。
那么,市場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底期望什么呢?筆者認為,市場自然期望在這次會議上會有重大的改革政策出臺,以此讓國內經濟真正走出前十年“房地產化”經濟的陰影,以便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及經濟發展戰略的升級,并把中國經濟帶上一個持續健康增長之路。
要實現該目標,筆者認為,會議的焦點可能會放在如何定義城鎮化上,使得城鎮化真正成為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居民內需的動力和活力。
為此,中國城鎮化應是“農民轉為市民”的城鎮化;讓成千上萬的農民真正進城,而不是如前十年那樣把廣大的農民排斥在中國城市文明的進程之外以及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之外;也是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沿海與中西部之間、大中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三大差距”的城鎮化。如果中國城鎮化不是界定在這樣的一個基本原則上,那么城鎮化要走向健康發展之路是不可能的,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得對當前中國的一系列重大制度進行改革。
首先是戶籍制度的改革,保證農民有自由遷移的權利。農民要進入哪個城市,完全是其自由選擇的結果(當然設定進入一些城市申請標準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要保證進入的門檻十分低以及公平)。只有這樣,農民才能夠按照基本市場法則進入他們能夠進入的城市,自由分享這些城市基本權利,并真正成為市民。這樣能迅速的放大居民消費力,國家擴大內需的發展戰略就能得以實現。否則,城鎮化在于轉化農民為市民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其次是對中國土地制度進行重大改革。應讓中國的土地管理制度回歸到憲法的本原,建立起中國真正的土地市場,這不僅讓廣大的中國農民有了增長財富的第一桶金,也讓他們有了進入城市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進入城市后將成為城市內需真正增長的動力,也會讓整個中國農村的人口結構、生活方式、生產模式等方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當前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成功,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起點。
第三是改變當前中國經濟“房地產化”的政策。經濟的“房地產化”不僅是當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升級、居民收入分配均等、社會生活和諧、社會利益關系調整等的重大障礙,更是健康發展的城鎮化的重大障礙。因此,如果不調整當前中國經濟的“房地產化”,健康發展的城鎮化是不可能的。
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可能還會關注政府職能的轉變,通過對政府職能的重新界定,使得政府真正成為市場規則的制定者與維護者。從當前上海自由貿易區設立的情況來看,政府對建立起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有強烈的愿望。因為,按照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不僅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建立起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而且也迫使政府職能真正的進行轉變。不過,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面對這項重大的改革,政府不得不采取十分謹慎的態度。
總之,對于十八屆三中全會,市場具有強烈的預期,除上述制度改革之外,市場還希望在國有企業改革、金融改革及影子銀行等方面有重大改革政策出臺,但實際情況如何還得進一步觀察,同時也是阻力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