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度霧霾籠罩的國慶長假后半段,極適合在家讀讀這本書——《第三次工業革命》。最起碼,它能幫助人們驅散腦子里某些“霧霾”,更清晰、更緊迫地認識到,站在能源方式和發展模式十字路口的中國到底應做出何種抉擇。
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美國作家杰里米·里夫金一針見血地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日薄西山,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威脅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存,這些是愈發明顯的事實。我們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對未來的經濟模式進行大膽的描述,以指引我們進入后碳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之中。”而“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分散式生產、存儲(以氫的形式)、通過能源互聯網實現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構成了新經濟模式的五個支柱。”
記者長期關注新能源汽車。客觀評價,杰里米·里夫金對零排放交通方式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扮演角色的推斷具有革命性和前瞻性。作者并沒有僅僅從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的意義展開論述,而是將其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五大重要支柱中:“當我們把插電式汽車和氫燃料汽車看做潛在的發電廠時,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設施提供的分散式電能數量將是巨大的。一般電動車處于非行駛狀態的時間大約是96%,這時,它可以接入交互式電網,為電網回輸電能。”
客觀評價,國內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直存在“路線之爭”。典型的錯誤是將幫助傳統內燃機節能減排的一般混合動力技術與革命性的零排放汽車進行“替代比較”。其實二者都是利于節能減排的,但是在未來新能源革命這個更大的棋盤上扮演的角色卻有天壤之別。對此,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制定部門應當始終有清醒的認識。從這個角度看,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加速進行電動汽車推廣,其戰略意義絕不僅僅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石油依賴。
此外,認為中國目前以煤電為主,不適合發展電動車的觀點更是一葉障目。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樣:“中國人需要關心的問題是20年后中國將會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之中繼續依賴化石能源與技術,還是積極投身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科技?”記者認為,在中國能源戰略轉型的步伐中,零排放汽車雖然位于下游,但卻是重要的使用終端、存貯終端和轉換終端,如果不進行前瞻性地戰略抉擇,在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性的能源轉型和汽車產業轉型中,我們極有可能錯失良機。
《第三次工業革命》也讓記者聯想到2003年在中國出版的另一位美國作家萊斯特·R·布朗的《B模式》。從某種角度看,兩本書可以產生某種靈魂上的共鳴:作者都站在人類文明和地球命運的宏觀角度,對如何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各有偏重的模式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頭腦中把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現象,通過更宏觀的視角拼成一副完整的藍圖。即使我們暫時無法百分之百地判斷作者闡述的某些技術細節是否可行,但其指明的危機和突圍方向卻必須一試。
“我們即將步入一個‘后碳’時代。人類能否可持續發展,能否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未來的希望。”看看身邊持續的重度霧霾,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記者認為,身邊越來越頻繁出現的霧霾凸顯了中國發展模式急需轉型的緊迫性。而最重要的問題是,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頭腦中,圍繞GDP為中心的“霧霾”驅散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