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強臺風“菲特”殘余影響,江蘇東南部、浙江東北部等地汛情嚴峻,上海部分道路積水、居民區及民居內進水,浙江余姚全城70%以上被淹。一場暴雨下來,不少城市的排水系統“不堪一擊”。“逢雨必淹”已經成為許多城市揮之不去的夢魘。
一些城市在加快建設的過程中,往往忽略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之道,重表面輕內在、重形象輕功能、重框架輕細節、重短期輕長效。城市建設檔次提高了,排水設施等卻仍有許多“短板”。不僅如此,因為城市公共應急能力不足,遇到暴雨等災情往往手忙腳亂,若不能及時發出預警預報、組織人員疏散、進行交通疏導,反過來就會進一步加劇災情。
要補齊城市抗洪防災的“短板”,既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規劃、加大投入、更新設施,提升城市應急管理的能力,更需要強化法律法規的硬約束,倒逼城市管理者轉變觀念,真正將關注的目光由“地上”轉入“地下”,將解決城市排水等細節作為重要工作內容。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強城市排水防澇防洪設施建設,解決城市積水內澇,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看看泡在水中陷入癱瘓的城市,想想因此帶來的重大損失,人們期待各地能夠按照《意見》提出的要求,拿出“刮骨療傷”的氣魄,盡快出臺具體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實。唯有如此,人們在暴雨來臨時才能泰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