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浙江在全省農村開展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取得明顯成效。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此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認真總結浙江省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經驗并加以推廣。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統籌協調,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會議專門作出批示強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承載了億萬農民的新期待。
近年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已經超過了城市居民,但是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仍然要遠遠于城市。據有關部門近兩年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41%的村莊沒有集中供水,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40%的村莊雨天出行難,72%的村莊畜禽圈舍與住宅混雜,90%的村莊使用傳統的旱廁,90%的村莊垃圾隨處丟放,90%的村莊沒有任何消防設施。此外,由于當前農村人居環境總體狀況不良,也導致農民住房不斷拆了建、建了拆,近年因拆建和自然損毀造成的年均損失約350億元,不僅影響農民自身財富的積累,而且加劇了資源環境的緊張。
新一屆政府伊始就把民生作為施政的重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特別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從中央領導人的批示不難看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心和信心。
但是還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又得從何處而來呢?按照徐州市賈汪區青山泉鎮馬莊村的經驗,完善村內溝、渠、路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建設,實施了秸稈氣化工程,太陽能、閉路電視、“三改”、電話入戶率100%,興建農民活動中心、文化室、圖書室,組建了農民樂隊等,累計投資1300余萬元。按全村2343人算,人均投資5500元。全國大約還有6億多人居住在農村,改善農村人居條件至少需要3.3萬億資金。這么大的資金投入的資金投入連京滬高鐵都可以建十多條,相當于2008年經濟刺激的規模。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由于各地情況差異很多,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所需要的資金規模只會水漲船高。有專家測算,到202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增資金十五至二十萬億人民幣。
持續、有保證的資金來源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動力來源,因為進行農村環境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在改造之后部分農民居民可能失去收入來源,還需要為他們提供收入。那么我們從哪里獲得如此巨大的資金?換句話說,誰來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埋單?
這些錢不能只靠農民來支付。對于城市的改造,我們采用的方式是拆遷、開放新樓盤、居民購買。但是對于農村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至2012年農村人均純收入才到6977元。農村人均收入低,儲蓄少,貸款難以獲得,本地政府財政收入少,并且依靠土地出讓獲得財政收入的方式也不可持續。
依靠中央政府轉移支出,由城市居民支持農村建設,工業反哺農業。這是我們未來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畢竟城鎮人均收入已經達到2.4萬,在城市化、工業化的早期農村也無償支持了城市。但是中國城市剛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城市也在大規模改造之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城市對于農村的支持也只能是有限的。當前政府轉移支出的規模還比較小,2013年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35億元,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30億元,未來政府必然會增加對農村建設的投入。但是考慮到08年4萬億經濟刺激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如果政府大規模投資于農村建設也會帶來類似的結果,而且當前流動性過剩,增發貨幣、債券必然引發通貨膨脹等不利后果。
相對于其他的融資方式,最有發展前景的還是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轉讓等等這樣集開發、融資、銷售于一體的方式。政府通過契約授予私營企業(包括外國企業)以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農村的基礎設施、工商業,并準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這樣政府不需要大規模擴張信貸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投資,只需要為企業提供信貸擔保即可。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銀行過剩的流動性,利用農村的勞動力和資源優勢,并且以利潤為導向,也會提高資金利用的效率。對于居民,在開發初期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在開發之后,居民在企業工作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類似BOT的融資方式還有很多,通過金融創新都可以實現企業、政府和居民三方的共贏,因此這樣的融資方式在將來會獲得巨大發展。
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穩定的資金來源保證這個過程平穩進行下去。浙江省通過學習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通過政策激勵,積極探索試行土地資產運作、個人資本參與、企業投資經營、業主承包開發、共同投資管理等方式,這也值得各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