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以工業重鎮聞名的寶山,近幾年,當人們把目光逐漸聚焦這里的城市化進程,看見現代服務業漸次集群,郵輪港崛起,“老工業區”呈現愈發濃烈的“都市”成色時,都市背后的鄉村,亦在悄然經歷蛻變。
盡管農業產值僅占GDP的0.3%,農業人口不足5萬,但農村從來不是寶山的“雞肋”。早在1988年,原寶山縣和吳淞區“撤二建一”成立寶山區時,“城鄉一體化”就成為寶山著力推動的一樁大事。對當時的寶山而言,“城鄉一體化”背后既有區域行政體制創新,也蘊含著推動農村地區城市化進程,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現實期冀。
到了2011年,寶山區第六次黨代會面向未來提出新的總體目標:寶山將“建設全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示范區、推動城市轉型發展最佳實踐區,率先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前的“率先”二字,在區內各個場合被反復強調。
“這些年我們立足區域發展實際,聚焦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農村居民反映突出的問題,通過統籌城鄉發展規劃、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資金傾斜,努力縮小著城鄉差別。”在寶山區委書記汪泓看來,寶山區的城鄉一體化正在取得初步成效,而堅持走工業和農業協調并進、城市和農村互動互融的發展道路,城市化起步較早、城市化率較高等因素,也使得寶山有基礎也最應當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對此,寶山區專門制定了“358”發展目標和“650”指標體系,為城鄉一體化目標分解出一個詳細的時間表。而在宏觀的運籌之余,見諸細節的改觀,是更生動的演繹。
曾是“窮村”的羅店鎮天平村,如今成了現代農業發展重鎮。這里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不僅用上了尖端的立體“生育室”培育技術,還將周邊農田的玉米梗、稻米殼等用以研制菌菇培養基,做出名副其實的“循環經濟”。天平村的超大(上海)食用菌有限公司以3%的土地資源完成100%的產出,每天滿足上海20萬戶居民的菌菇消費需求,當地村民也因其發家致富。
不僅食用菌,近年寶山的農業科技項目屢結碩果:培育的“羅麥”系列小麥畝產量居全市前列,“寶農34”稻米連續4年獲評上海市優質稻米唯一晉江;“長江口大閘蟹”獲評“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金獎……而諸如羅店美蘭湖、聞道園、東方假日田園,乃至更知名的顧村公園,已然讓舊農村地區成為游人趨之若鶩的旅游去處。
羅涇鎮洋橋村的方何宅,保留了鄉野村落的小橋流水,又借鑒以城市社區的現代化管理。在寶山,數以萬計的農戶村莊改造既污水集中處置等工程,令這些村莊不見了農村慣常的嘈雜臟亂。而在月浦鎮月獅村,集村民事務代理、基本醫療、文體休閑甚至購物于一體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就與農田一路之隔。村民們無需出村,就能盡享就醫、購物、看書學習、農技培訓等等公共服務,與城市居民別無二致。而這,也已在寶山全面鋪開……
【數說】
●寶山區2011年提出城鄉一體化“358、650”發展目標:3年加快推進、5年形成格局、8年力爭在全市率先實現;著力在統籌城鄉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社會管理等6個方面下功夫,加快推進落實50項主要指標和實事項目。截至目前,完成41項指標,完成率達到82%。
●2012年,寶山區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241元,同比增長11.7%,收入增幅連續3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全區新農保參保繳費4706人,享受養老待遇13292人,農村居民參保覆蓋率達99.4%,新農合參保率保持100%。
●至2012年底,完成11620戶農戶村莊改造和11376戶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置工程;建成農民健身家園77個,健身苑點43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