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司長嚴之堯日前在中國國土資源報撰文稱,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要轉移1400萬人,用地287萬畝。如果城鎮化率達到80%,至少還需要8000萬畝土地。
嚴之堯指出,在加快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歷程中,中國將長期面臨供需矛盾難解的命題:一方面,資源總量短缺是我國的大國情。在全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國土上,宜居生產空間只有約300萬平方公里,而適宜大規模、高強度開發的僅約180萬平方公里,且集中分布于胡煥庸線(黑河-騰沖線)以東,與優質耕地資源的空間分布高度重疊。另一方面,13億人口要吃飯,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們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這是國家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略,必須堅守耕地紅線不動搖。
嚴之堯認為,沒有國家的發展,就沒有土地權利人利益的保障;沒有土地權利人利益的保障,就沒有經濟社會的穩定基礎;沒有精明增長的思想基礎和節約集約的用地制度,就沒有支撐經濟大發展的土地資源;沒有足夠的耕地資源,就無法構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產能底線,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就會動搖。為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處理好“保發展、保資源、保權益”的關系將是永恒的大課題。
文中還以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相關數據為例指出,1990年~2002年,我國41個大城市主城區用地規模平均增長超過50%,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達2.28(美國1970年~1990年的20年間曾堅持自由放任的城市化模式,城市用地規模彈性系數也只有1.66),遠超過了國際公認的1.12的合理界限。其必然結果是,單位建設用地產出水平明顯偏低,僅為韓國的18%,不及英國的11%。長此以往,經濟社會建設都將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