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以國務院的名義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文。《意見》要求,優先加強供水、供氣、供熱、電力、通信、公共交通、防災避險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如何,能不能給人們提供安全又便利的基礎服務,對群眾幸福感的影響最直接。國務院發文強調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就體現了對民生與安全的高度關注。事實上,建設好城市基礎服務的“里子”,讓老百姓切身體會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才是最有“面子”的事。
城市的建設要以人為本,哪些與老百姓生活的關系最緊密,哪些就最應該得到管理者的重視。對普通市民來說,影響最直接的都是一些基礎性、細節性的建設:打開水龍頭,有沒有潔凈的飲用水;遭遇極端天氣,電力、供熱系統是不是管用……如果走在馬路上,時刻要擔心掉進沒蓋的窨井里;雨稍微下得大點兒,就面臨四面是“海”的困境,住在這樣的城市里,面對寬廣的廣場、高聳的商業中心也難言心情舒暢。要是連事關民生的基礎設施都不完善,連最基本的安全都無法保障的話,生活的幸福感就更無從談起了。
過去一段時間,一些城市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面子”上,實際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在不少城市,中心廣場一個比一個有氣勢,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座比一座豪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城市的外表越華麗,基礎服務設施的缺口就越大,老百姓就越難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面子”與“里子”的明顯差距,不但會讓普通市民的幸福感降低,也會讓規劃者、管理者的形象大打折扣。這次國務院出臺的意見,對扭轉過分注重“面子”的發展觀大有裨益。
要想讓中央的整體規劃落到實處,細致嚴格的獎懲制度必不可少。基礎服務體系關系到方方面面,哪一項要達到什么標準,需要有規定;出了問題該誰負責、怎么負責,也得有明確的說法。比方說,這次國務院對一些事項提出了具體時間表:到2015年,36個重點城市城區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等。有了嚴格的規定,城市管理者才能靜下心來為老百姓做實事。
當然,要想讓城市建設更加注重民生,對城市發展的評價標準也要有所轉變。像城市的下水管道是否暢通、公共交通是不是完善,可不是一兩次檢查就能弄明白的。“知屋漏者在宇下”,評價一座城市基礎設施,最有發言權的還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不妨多聽聽民眾的意見,也讓老百姓給城市的管理者打打分,發揮社會監督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這次國務院發布的意見只是一個開始,各個城市今后的實際行動才是最關鍵的。在政策推行的過程中,尤其值得警惕的就是運動式建設,三五個月的大干快上之后,面子工程又占了上風。要知道,群眾的幸福感是慢慢積累的,城市基礎服務體系的建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