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次提出要控制人口規模。昨日發布的方案稱,將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模式,有效疏解核心區人口,減少生活剛性需求增加帶來的污染。
合理調控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空間布局
方案提出,要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合理調控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空間布局。具體操作上,由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市人口計生委、市流管辦等部門綜合施策,研究制定人口總量控制措施,科學配置教育、醫療等資源,創新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方式,推進人口管理體系建設。
北京市人口總體規劃曾被定為“到2020年控制在1800萬”。但到2010年的“六普”,全市常住人口已達到1961萬,提前10年完成了總體規劃目標。如何緩解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這一話題在2008年至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每年均有提及,但自“1800萬”的目標被突破后,北京再沒設定具體的人口指標。
“以行政手段調控人口難奏效”
有關人士表示,政府部門普遍認可學者們“以行政手段調控人口難奏效”的判斷。調控對過去以“堵”為主的思路進一步調整,計劃在收緊戶籍指標控制的基礎上,更側重于提高產業準入、居住條件等門檻限制。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陸杰華表示,對于人口問題,北京解題思路近年才逐漸清晰:淡化行政手段,轉向“服務管理”。
一方面,市場調整,“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由市場“選擇”人口結構,因為有什么樣的產業,就有與之對應的人口;另一方面,通過“服務”達到“管理”目的,比如通過居住證制度,“推進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
此次的方案中再次提出通過產業升級,科學配置醫療、教育等舉措,引導人員合理分流。
鏈接
關于人口調控的不同提法
2008年 “健全房屋租賃和居住證管理體系”
2009年 “探索建立人口調控目標責任制”
2010年 “探索建立綜合調控機制,通過城市功能疏解、產業結構升級和布局調整,促進人口有序遷移與合理分布”
2011年 “探索區域人口調控綜合協調機制”
2012年 “人口調控”四字消失,代之以“人口服務管理”,管理模式為“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實有人口”表述五年來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2013年 北京市委常委會討論確定了今年重點推進的26項改革任務,其中在有序調控人口規模方面,除了建立健全區縣責任制外,北京還將啟動實施居住證制度,同步研究制定醫療、教育等相關公共服務配套政策措施,并探索開展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的人口評估試點。
解讀
1
人口增長和空氣污染有何關系?
專家認為,改變空氣污染,還是要從城市功能上進行調整,改變唯GDP的政績觀更重要
方案提出,通過人口總量控制,可以減少生活剛性需求帶來的污染。這污染有多大?
陸杰華表示,從目前看,還沒有數據證明人口增長和空氣污染有直接的關系。比如倫敦、東京等地的人口密度也很高,但污染顯然沒這么嚴重;更不能說是外來人口造成了空氣污染。
他認為,北京的空氣污染,主要是因為城市承載了太多的功能,主要還是唯GDP的政績觀沒有得到改變。建筑工地的增加、污染大能耗高的企業的生產、冬天的燃煤等,都是污染非常重要的因素。改變空氣污染,還是要從城市功能上調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振武表示,無法說人口增長給空氣污染帶來的影響有多大。但人口增加的情況下,生活垃圾會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給空氣污染帶來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張耀軍表示,兩者不是正比關系,這取決于生產生活方式,不同群體所帶來的環境影響是不一樣的。
2
核心區人口如何疏解?
專家建議,著力在四五環外部署多個新的空間載體,將人口和部分產業功能外移
目前,北京六成以上常住人口集中在城六區,城六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近8000人,超過了世界上以人口密集著稱的倫敦(每平方千米5400多人)和東京(每平方千米近6000人)。在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密度更高達每平方千米2.2萬人。但整個市域的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千米995人,跟其他國際城市相比并不算高。
張耀軍認為,北京人口的集中實際上反映的是城市功能的集中,而人口過度集中是造成北京交通擁堵等問題的根源。因此,通過調整人口的布局來增強城市人口的容納能力,成了目前較為可行的解決之道:改變目前“單中心”的布局,著力在四五環外部署多個新的空間載體,將人口和部分產業功能外移。
3
如何控制人口總量?
專家表示,可將行政機關、好的醫療機構教育機構遷出核心區,對產業進行合理布局和引導
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800萬人的目標早已突破,此次再提人口調控,如何落實?人口總量應控制在多少?
翟振武表示,當前北京人口增長過快,城市發展過度膨脹。要維持城市的健康發展,必須減緩人口。如何減緩?控制人口最好的辦法,通過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產業的布局調整來引導人口合理分布。
自1993年,北京確定了14個衛星城、29個中心鎮和140多個建制鎮的發展布局,計劃將產業功能和人口向衛星城分流。但城市群、城市圈尚未形成,衛星城難以發揮作用。最明顯的例子是通州新城成了著名的“睡城”。
翟振武表示,這種情況還是因為所謂的衛星城沒有形成新的辦公區,政府機關等依然都在城市核心區。在這種情況下,中心城區的人誰愿意去郊區?比如政府下決心,將行政機關外遷,一些好的醫療機構教育機構外遷,再加上對產業的合理布局和引導,人員自然就流動了。
張耀軍表示,城市人口承載力的確定,需要在一定的技術條件、消費條件下來具體設定,不同標準情況不一樣,承載力本身是非常有彈性的。北京此前提出建設宜居城市,如果從這個角度講,現在已經不太宜居了,需要官方有合理的測算。
陸杰華表示,北京去年人口已經達到2069萬人,到底多少合適?目前在政府部門的規劃上沒有明確的指向。
追訪
首批對接安置房明年竣工
從2010年起,朝陽、豐臺、昌平、大興、房山、通州等區安排了16塊用地,定向用于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的對接安置和保障房建設。記者昨日從相關部門了解到,首批對接安置房項目將于明年竣工交用。
據了解,人口疏解和對接安置不僅能改善舊城居民的居住條件,而且對于改善北京城區內的大氣環境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因為原先舊城內不少平房區采用的是燃煤取暖,對空氣有一定的污染。
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工人口疏解對接安置房項目16個,可提供房源6萬多套,這些項目大都位于軌道交通沿線等交通便利的地區,讓疏解的人口享受到便利的交通條件。明年首個竣工的項目預計是西城區位于回龍觀地區的對接安置房。
在大力建設對接安置房的同時,北京也啟動了楊梅竹斜街等多個舊城人口疏解和房屋保護性修繕的試點,采取“平等協商、自愿申請”的方式進行人口疏解。下一步,北京將結合正在進行的棚戶區改造來推進人口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