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環保局9月2日發布《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3-2017年)重點任務分解的通知》,要求2017年全市空氣質量有明顯改善,重污染天數較大幅度減少,細顆粒物(PM2.5)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通知提出,2013年底前,北京將研究完善并出臺小客車分區域、分時段限行政策。市交通委、市交管局牽頭將研究制定擴大外埠車輛限行的范圍和時間。交通委和環保局牽頭規劃低排放區、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政策。
根據通知,此前主要意在解決城市擁堵的限行政策,將因空氣污染治理的需要,面臨“升級”,而一直備受關注的交通擁堵費,也逐步進入操作階段。
這些政策的升級,確實有其合理性。以限行為例,車牌限行從2008奧運推行以來,其對緩解擁堵和改善空氣質量的作用,一直呈遞減之勢,所以,進一步加大限行力度,同時采取靈活的管理手段,減少限行對市民生活的影響,值得考慮。此外,在車輛總體保有量過大的情況下,限行本身的作用,可能有限,通過征收交通擁堵費,來彌補限行政策的不足,或可以一試。
政府從擁堵、空氣污染等方面宏觀的考慮,當然沒錯。不過也要看到,無論限行的“升級”,還是擁堵費的征收,都會給市民的生活和切身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空氣治污,市民有責,也需要市民的參與,所以,在相關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最好充分討論,多聽聽市民意見,然后謹慎作出決策。
例如,分區域、分時段限行固然力度更大,執行更靈活,更有針對性,但是相比此前簡單易行的單雙號、尾號限行,“升級”后的限行政策明顯也更復雜了。作為市民,很自然會擔心,分區域、分時段,這會細分到什么程度,對于這種復雜的限行政策,市民會不會無所適從,導致違法現象大量增加。
而征收交通擁堵費,用經濟杠桿調節車輛出行,理論上可以減少內城區的車流。不過,此前,英國倫敦推出車輛擁堵費征收政策,由于一些制度漏洞,導致該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未來若征收交通擁堵費,征收標準怎么制定,征收區域的劃定,配套政策如何跟進,都應聽取民意。
治理空氣污染,需要在交通政策上拿出新舉措,作為市民當然都會理解和認可。可政府和專家對于政策的論證,不能代替市民的思考,要想未來新政策考慮得更周到,更臻于完美,理應鼓勵市民參與政策制定。對于他們從草根視角,提出對政策影響的種種質疑和擔憂,應充分給予重視。
中央正在推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地方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上,也該貫徹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讓群眾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主人翁。2010年,北京曾就治堵方案廣泛征求民意,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此次空氣治污政策升級,如能借鑒之前的經驗,保障市民的發言權、參與權,鼓勵他們建言獻策,相信也能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