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建在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的地段,這不僅使保障房更實用,還將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對弱勢群體來說,這樣的政策無異于雪中送炭。
在3日召開的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會議上,我省提出今后廉租住房原則上要求建在市里。另外,針對部分保障住房位置偏遠、戶型不合理、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等情況,也將在供應結構上作調整(本報今日A11版)。這些有針對性的調整不僅使保障房更實用,還將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對弱勢群體來說,這樣的政策無異于雪中送炭。
實事求是地講,我省在保障住房建設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已經連續3年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建設任務,保障安居工程的建設速度和建設質量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在此基礎上積累的“山東經驗”有望在全國普遍推廣。同時,也應當看到一些問題也是不容回避的。目前,各地在保障住房建設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公共服務的“欠賬”。一些地方把保障住房建在了比較偏遠的地帶,而基礎設施配套又不夠完善,業主入住后面臨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等諸多難題。還有一些保障住房在戶型設計上存在“先天缺陷”,不能解決居民實際困難,反而增添負擔。這些問題不僅在省內存在,在全國范圍內都是常見的,一些城市還出現了保障住房大面積空置現象。保障住房“叫好不叫座”,看上去好像建多了,其實與發達國家的住房保障覆蓋率相比,我們的住房保障仍有不小的差距。真正原因正如有關人員所說,“老百姓不買賬,不是不需要,而是不合理”。現在,有關部門負責人明確表示,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建在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的地段,這不僅能讓弱勢群體住有所居,還可以實現“宜居”和“樂居”的夢想。
把保障住房建在好地段,意味著城市要拿出更多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由此單算土地收入的減少就是不小的數字。省里能下這個決心,自然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做保障,目前我省人均生產總值已達到8201美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4000億元,這保證了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量入為出。當然,我省還存在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一些城市的財政并不寬裕。在保障住房建設上作出如此大的調整,實際就是把有限的財政“蛋糕”優先分給弱勢群體。
因為弱勢群體對各類資源的占有明顯不足,向弱勢群體傾斜,就成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曾經不少地方過于看重保障住房建設的數據任務,而忽視了住房的實用性。因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配套,一些偏遠地段的保障住房逐漸成了“貧民區”,貧富差距不但不能縮小,還有被拉大的危險,成為阻礙發展的瓶頸。而“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所有公民平等的權利,應該得到政府的保護,這不僅關系到社會的公平正義,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著力改善弱勢群體的民生,其目的就是要讓所有人分享發展的成果。讓人欣慰的是,在之前發布的“山東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劃”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對弱勢群體的制度性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