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一天到晚都在放這歌啊,聽得都要抓狂了!”昨天,有微博網友反映,在中華門地鐵站候車的時候,時常會聽到一首《好心分手》,而且從早到晚都是單曲循環。熟悉音樂的讀者朋友都知道,這是王宏和盧巧音共同演唱的一首傷感情歌。一天到晚都放這首傷感情歌,這位網友大呼“傷不起”。(8月30日中國江蘇網)
據報道,中華門地鐵站之所以反復播放這個曲子,緣于一名員工三年前和女友分手后,一直靠聽這首歌抒發情感,上班的時候,就習慣性地在地鐵站播放。
3年只放1首歌當屬個例,但這似乎是個不應出現的個例。今年1月,南京量身定制地鐵音樂,其中有兩套功能性“必選音樂”,早高峰(7點半—8點半)和晚高峰(16點半—17點半),統一播放相同的背景音樂,以打造獨特音樂標識:早高峰的音樂泉水叮咚一樣歡快,甚至能夠聽到小鳥的叫聲,伴和著督促人趕路的快節奏,令人充滿憧憬和力量;而晚高峰的音樂則溫馨寧靜,像燭光晚餐,繼而歡快,讓人生出回家的輕松快樂。
按規定,除了早晚高峰每個站都相同的“必選動作”,其他時段,每個站都可以自由發揮,于是在列車進出站的轟鳴聲、廣播報站的提醒聲背后,南京各地鐵站的背景音樂,每個站都不一樣,新街口站有薩克斯風,中華門站有交響樂,小行站有吉他演奏的流行歌曲……
但從報道來看,中華門地鐵站顯然無視這個“必選動作”,有的只是員工的自由發揮,且這個自由發揮完全為個人化的情緒表達置換。
公共空間表達個人情感并非不可,視頻里為過生日的親朋好友點歌就是一例。但這個點歌和地鐵站3年只放1首歌不同,點歌需要付費,且是特定時刻、特定情境里的和諧。而悲傷情歌《好心分手》,顯然不宜于公共空間播放。因為,將郁郁心緒硬生生地塞進旅客的耳朵,是一種對公共空間的侵犯,何況一放就是一整天的反復單調。
作為地鐵人文的構成要素,背景音樂堪稱文化“軟勢力”,妙處在于為文化氣息著色,營造舒適環境,掩蓋環境噪聲,改善、緩解因勞頓與擁擠帶來的憂郁和煩躁。背景音樂是一種空間的流布,正常聽覺都會被動接收,因此必須有設計與選擇,調子也應當輕松、清新、快樂。但對這個“軟勢力”,時下的認知仍遠未到位,更多的做法是隨意和失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