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城西,建村于公元64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晚唐詩人杜牧作《清明》詩而名揚天下。是全國唯一以村立志并入選《四庫全書》的村落,是池州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享譽中外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旅游文化品牌。8月18日,池州市長趙馨群接受中新社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為充分挖掘杏花村文化內涵,彰顯池州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底蘊,目前,池州在主城區西南部規劃建設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總規劃面積約35平方公里,實現總投資約10億元。確保2014年4月底前具備舉辦國際杏花村文化旅游節基本條件。
讀過杜牧這首詩的人心里都會存有兩個生動的形象:一個是失魂落魄的路人,一個是機靈的小牧童。至于路人按牧童所指到了杏花村以后如何飲酒安魂甚至尋歡作樂,估計讀者們想得不甚仔細,至今,似乎還沒有人有興趣寫一篇杏花村安魂記來進行補充。
可是,如今安徽池州要花大錢重建杏花村了。這個杏花村的文化內涵究竟是什么,可能該地領導人已經找專家學者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因為,各地重修“假古董”,其實都是這個路數。當然,專家學者們極力阻止地方領導花錢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先例似乎還沒有。前幾年下馬的那些各色“標志城”,大多是在輿論的強烈反對之下才作罷的。
如今,各地在搞旅游建設方面特別舍得花錢。但是花了錢能不能收回來,一般來講在大興土木之前都沒有明確的說法。當然了,花錢容易掙錢難,花錢究竟是打造了個產錢的機器還是吞錢的窟窿,好像均不在花錢的這一屆領導的考慮范疇之內。各地建起的假古董的殘垣斷壁如今比比皆是,關于濱州國家水利風景區中的仿造航母變成了水泥疙瘩的喧囂還沒有過去。這些慘淡結局,應該是沒有對安徽池州的決策者們起到警醒的作用。
“中國最具特色的旅游業態”和“中國最有價值的文化品牌”是非常有誘惑力的說法。但是,這兩面惹眼的大旗根基竟然僅有一首四行古詩和10億元重金,真的不能不讓人替當地的老百姓捏把汗。這10億國帑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當地群眾辛勤勞作的成果。若花將出去只是滿足了個別人“折騰”的愿望,那么,將會讓多少百姓傷心斷魂?
話說回來,如今因決策上的失誤造成國有資產白白流失的例子不少,但是決策者事后受到追責的例子卻不多。這個規則不改,傷心斷魂的就只能永遠是老百姓。就在2010年的11月,安徽池州村民曾因征地矛盾將市長轎車掀翻。但愿這一回,此類悲劇不要再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