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窮人和富人,發達國家也不例外。暑期是歐洲人“全民大休假”的日子,富人家的孩子大都天南地北到處逛,那窮人家的孩子怎么辦呢?
在比利時常駐時,筆者家樓下有一個公園,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公園對面的一座房子里嬉鬧,房子門口的標牌寫著“兒童之家”。一打聽,才知道這是個非盈利福利機構。每周三下午、周末和假期可免費讓孩子們來玩,那里有玩具和圖書,還有一男一女兩位老師負責組織管理。
此外,“兒童之家”還不定期組織孩子們看電影、參觀農場甚至騎馬之類的活動,每次只收2歐元的公交車費。筆者心動,讓女兒也參加了幾次。看著女兒和比利時小朋友列隊出發,欣喜之感油然而生。
在比利時、法國等西歐國家,到處都能看到這種非盈利性質的“兒童之家”。“兒童之家”的資金來源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政府撥款,二是社會捐助。“兒童之家”一般接受5到12歲能獨立玩的孩子,沒有任何限制,周圍家長只要前來登記即可。
“兒童之家”的建立體現了這樣一種理念:孩子是社會的孩子,對孩子的撫養教育不僅僅是單個家庭的責任,政府和全社會也需要伸出援手。
在比利時等西歐國家,貧富分化也依然存在,特別是近年來歐洲經濟不景氣,窮人變多了。布魯塞爾郊區一個小鎮上的一位居民告訴我,這個小鎮“大約有一半”的人失業。這些拿失業保障的家庭,除了可以拿到按照孩子人頭數發放的兒童補貼,孩子們新學期開始還可領到免費文具,周末放假就到“兒童之家”玩耍,政府和社會真是“體貼”。德國朋友告訴我,德國企業和機構在休假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優先照顧有小孩的員工,單身或無孩子負擔的靠后。
全球知名的蓋洛普幸福指數顯示,北歐和西歐國家感受幸福的人比例一直很高。這些國家不是世界上GDP最靠前的國度,也不是最強大的國度,有的政府還負債累累,為何那里的人卻有高幸福感?根本原因是有著健全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包括“兒童之家”這種貼心的社會福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