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體報道,北京一個80平方米的兩居室擺了13張上下鋪床,住了25個人。近日,又有媒體報道了上海的群租房,一套住宅被分成大小不一的房間,多的有十幾間,分租給不同的人。在這樣的群租房里,每個人的空間十分狹小,完全沒有生活品質可言,甚至令人失去尊嚴。為什么有人愿意住在這樣的群租房里?答案很簡單,房租太高了,他們付不起一個完整房間的租金,更不要說租下一套住宅,他們只有能力租下一個床位。一些床位的租金都高達800元。
幾年前,有人說,房價高沒關系,如果買不起房,你們可以租房,不是每個人都要買房的,你們應該改變觀念。當一部分人開始轉變觀念時,一線城市的房租也快速上漲了,對于收入較低的工薪階層來說,租房也變得不容易。這時,又有人勸他們改變觀念:與其羨慕嫉妒,不如趁早艱苦奮斗。
那些群租者其實已經在奮斗了,生活卻仍不安定,這是因為一個新的食利階層的存在。這個新的食利階層以房地產為工具牟利,而不是靠生產或主要靠生產謀利。以前,這個食利階層主要是靠炒房賺差價,剝奪“剛需”的財富。現在,他們又多了一個牟利的手段,通過高房租剝奪買不起房的工薪階層的收入。高房租推動房價更快上漲;高房價又將更多人推進租房市場,促使房租上漲。這個食利階層不只通過住宅牟利,還將寫字樓、商鋪的價格和租金抬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提高,最終由消費者承擔,這也是食利階層對工薪階層的一次剝奪。
這個食利階層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既得利益群體,他們主要以炒房作為獲利工具。他們推動資金向一線城市集中,從而吸引人口向一線城市流動,造成土地和住宅供不應求。以北京為例,2006年以來,每年常住人口增長都超過50萬。2006年到2010年,北京實有住宅建筑面積增加了5789萬平方米,而人口卻增長了361萬,增加一個人只增加16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積,住宅當然供不應求。
為什么群租者能夠忍受這樣的生活狀態呢?原因是他們一直認定一些觀念,例如,規則和機會是平等的,人只要努力奮斗,就能出人頭地。他們以收入和財富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生成敗的標準,對當下的生活品質不太關注。向上流動的通道確實存在,有一些人會獲得“成功”,但是,以房產為工具的食利階層使資源變得稀缺,導致向上流動的通道變得很窄。對于收入較低的工薪階層來說,買房越來越難了。房租越來越高,他們的積蓄減少,存夠首付所需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面對高房租的現實,他們或許真應該改變觀念。但是,更應該改變的是中國的經濟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