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uckRack網”7月23日文章,原題:不平衡增長將有助于中國避免經濟衰退 市場正經歷難以解讀中國經濟趨緩和評估政策選項的時期。一種極端是有些觀察家在談論潛在的崩潰。但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需更受消費驅動,因為隨著消費在GDP中的比重穩步下降至35%以下,投資的比重上升至45%以上,中國增長不平衡幾乎已成共識。
保羅·克魯格曼注意到諾貝爾獎得主亞瑟·劉易斯的模型可以解釋中國的不平衡增長: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至現代經濟,再加上不斷增長的投資,導致快速但不平衡的增長。克魯格曼認為,中國經濟需要迅速再平衡以避免陷入嚴重衰退。但他這種說法理解有誤。同許多人一樣,克魯格曼將再平衡視為解決“中等收入陷阱”之道。
其實,過去半個世紀中,只有少數非歐洲經濟體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它們大多在東亞,即日、韓、中國臺灣和新加坡等。不太為人熟知的是,這些經濟體都經歷過長達數十年的不平衡增長。在更平衡之前,其消費在GDP中的比重降至20%-30%,而中國似乎也在經歷這種過程。實際上,只有不平衡經濟體成功躋身高收入行列,而“落入陷阱”的拉美經濟體和止步不前的東南亞國家都有平衡的增長模式。
但成功的增長為何如此不平衡?答案在于經濟從依賴農業到以城市為基礎的工業和服務業的結構性轉變。勞動力在城市化過程中并未遭殃,外來務工人員的收入和消費數倍于以前,商家也能通過吸收新增勞動力擴展業務并提高利潤,國家也受益于生產率提高和兩位數的增速。
在發展過程中的可比較階段,對分別實行不平衡和平衡增長的經濟而言,前者的消費和工資增長遠高于后者。中國實際消費支出一直以每年8%的速度穩步增長,在過去15年高于任何主要發展中或發達經濟體。因此,所謂更平衡增長意味著工資或消費增長更快的主張根本就不成立。
在經濟理論中并不存在消費驅動型增長。可持續增長只能源自提升勞動力或資本等生產要素和生產效率。如今中國的勞動力正在萎縮,投資率也已達上限,因此中國新領導人面臨的挑戰是推動能提高生產率的改革。韓日臺等經濟體在其人均收入介于1.2萬至1.5萬美元時(按購買力平價調整)開始實施再平衡。中國當前的人均國民收入約為9000美元。
如果北京實施必要的改革獲得生產率收益,那2020年前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并能輕松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中國認識正確,那么再平衡終將成為可持續增長道路上的副產品而非內在目標。(作者黃育川,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