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件事的大背景其實都與城市化進程有關。農民要到縣城去出售農副產品,要到異地城市打工,一方面是為了自身生計,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所需。不能想象,城市人不需要新鮮的農副產品。更不能想象,城市化發展沒有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支撐。但是,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基本上都是既需要農副產品,又需要農村來的廉價勞動力,同時,又不愿意這些來自農村的物流、人流影響城市的形象。大城市個個都希望自己早日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小縣城也都希望早日成為現代城市,迫切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更加重了城市管理的要求,也加劇了城市管理中的矛盾。
全國有近3000個縣、4萬多個城鎮。有消息稱,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等十多個部委參與編制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有望近期出臺,該規劃將涉及全國20多個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
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是簡單地讓農村人住進城市(鎮)就完事大吉了,更艱巨的任務在于人的轉變,從農村人到城市(鎮)人的轉變,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的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還有一個社會管理方式的轉變,管理者自身的轉變。比如,城鎮開發建設后,村官改為管理城鎮了。農村管理者變為城市管理者,角色不是那么容易轉換過來的。近些年,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呈現出一種加速度發展態勢,帶來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城市管理跟不上,不管是城市基礎設施,還是治安、教育、醫療、住房等,特別是就業。這些事情,當村官的都不用怎么操心,作為城市管理者,沒有一樣不用操心的。
人為促進城市加快發展速度后,因為管理、服務跟不上,留下了很多“后遺癥”。城市健康發展之路,本來應當像人的成長一樣,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打破規律,單兵突進,通過吃藥催生骨骼發展,十幾歲的孩子迅速長成二十幾歲的成年人,但身體的其他系統發育未必跟得上,包括智力發育。現在,各地上訪事件日趨增多,社會不安全感加劇,城市加速發展“后遺癥”已經明顯暴露出來。一輛汽車飛奔了幾千公里,需要停下來檢修、保養,不能一直跑到報廢為止。“文革”中,有一位當時的英雄人物,好像叫王國福吧,有一句名言:“拉革命車不松套,一直拉到共產主義。”結果,共產主義沒看見,他自己拉套拉死了,革命車也不知道拉哪去了。城市化建設不可能停下來,像汽車那樣檢修、保養,但是可以適當地慢半拍,控制一下發展速度,把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短板”補長。目前,城市管理已經是一個盡人皆知的“短板”,不僅僅是微觀的“城管”部門跟不上,宏觀的“城管”也跟不上。不必等到翻車了,倒大霉了,攤上大事了,才不得不去檢修、保養。但從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史看,主動的時候不多,被動的時候不少,不逼到一定程度是不肯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