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國,在從洛杉磯機場到賓館的路上,因為并不經過市區,所以看到的大多是居住區,第一印象除了馬路夠寬之外,就是房子都很矮,人也很少,感覺一點都沒有想象中美國的繁華。
去到中部的丹佛,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車在路上走,兩邊更多是大片的空地,房子幾乎都比較少見了。參觀Ryland一個正在開發的社區,周邊也都是大片的空地,始終讓人覺得人氣不足。
直到去了紐約,才在路邊看到了一些比較高的公寓樓,正在感嘆難得見到與國內類似的住宅之際,導游卻告訴我們,這些樓大都是政府的廉租房,住在里面的都是窮人,讓大家一陣唏噓。
在曼哈頓(曼哈頓是紐約市五個行政區中經濟最為發達的區),終于見到了久違的高檔高層公寓,這些公寓有相當部分由房地產商或房地產投資基金持有出租,租金不菲。至于出售的公寓,據05年3季度的統計,已經達到了984美元/平方英尺,也就是將近10590美元/平方米,這個數字與紐約州2004年年均5萬7千美元的收入中位數相比,的確是相當高的,并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一方面,曼哈頓島上房價之高,非一般人所能接受,另一方面,其環境也的確過于擁擠嘈雜。因此據說在曼哈頓居住的人主要有兩類:一部分是非常富裕,足以支付高檔公寓的人;另一部分則是非常貧窮,無法搬離曼哈頓的人。而在中間的大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產階層,大多并不在此居住,而是散居在周邊的地區。
芝加哥也是高層住宅比較密集的城市之一,高層公寓中最出名的應該算是Marina City(也有人因其形似而稱之為“玉米樓”——Corn on the cob)。這兩棟建筑在1959-1964年間興建,是芝加哥的地標性建筑之一。每棟建筑有60層,其中上部的三分之二用作公寓,每棟樓450個單位,下部三分之一是螺旋式上升的停車場,每棟樓450個車位。其獨特的外觀非常引人注目。360度的視角更使所有的住戶都能充分享受良好的景觀資源。
在波士頓中心公園附近,見到了另一種城市中心的居住形態。在這個頗有歷史感的街區中,建筑物一般是下面一二層用作商鋪,上面則是公寓。住宅和商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更有了濃濃的生活意味,給人很溫暖的感覺。
在底特律,參觀了一個已經建成的住宅區。進去的第一感覺就是整潔、別致。整個住宅區中房屋的分布錯落有致,環境非常清潔。更有特色的是各家門前的花園。因了主人的喜好不同,門前的花園也就有了不同的個性,有的華麗高雅,有的清新活潑。正值萬圣節前夕,稻草人、南瓜燈等應節的裝飾也時常可見。
最后返回洛杉磯,有幸參觀了仰慕已久的比華利山高級住宅區。正在對路邊所見風格各異的豪宅感嘆不已,導游拋過來一句,“這些都還不是最好的房子,真正的豪宅都是見不到的”。
的確,越往山上走,所能見到的房子就越少,見到的大多是茂密的樹墻,間或透露出里面的一片網球場或是游泳池,有的地方還用標牌指明,再往前走乃私家領地,請勿進入。看來真正的豪宅還真是見不到的。
經過了美國6大城市,直觀的感覺是美國的住房絕大多數還是以獨棟為主,高密度的住宅比較少見,大多集中于紐約、 芝加哥等核心城市。來自美國統計機構的數字也證實了這一點。
美國這種居住模式的形成,與其地廣人稀、人口密度較小的特點相關。從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圖上可以看到,與中國相比,美國的人口密度相當低,為這種相對寬松的居住模式提供了基礎。
除了住得寬松之外,美國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頗讓人感觸。在曼哈頓鬧市逍遙漫步的鴿子、波士頓中心公園的天鵝、路邊樹叢草叢中不時出沒的松鼠,都有意無意地在提醒你在這個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中自然的存在。
美國之行,感觸良多,僅以此文與大家分享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