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一股古鎮靈氣撲面而來。白墻黛瓦,水路通達。已是傍晚時分,廊邊掛著的紅燈籠亮了起來,傾瀉而下的紅光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好一幅醉人的水鄉晚景圖。
新市別稱仙潭,集鎮形成于西晉永嘉二年,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曾幾何時,這座千年小鎮也曾面臨湮滅之危,隨即一場小鎮“救護戰”打響,各級政府每年都投入人力物力用于保護修復,更有一大批古鎮保護志愿者的身影穿梭其間。
幾年后的今天,古鎮終于煥發出新的生機。
挖掘機鐵齒下搶出古石條
57歲的韋秀程是新市鎮上出了名的“古鎮通”,他于2001年進入新市鎮文化中心專門從事古鎮歷史文化資料收集工作,順著韋秀程的記憶,時光穿回到27年前……
1986年,30歲的韋秀程在當地玻璃廠工作,一天鎮領導找到他,問他想不想來編鎮志。從小就對當地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韋秀程立刻應允,很快他就在新市仙潭書院舊址的泥土中發現了一塊大理石,上面刻有晚清著名書法家俞樾撰寫的《仙潭書院碑記》??粗f秀程幾乎要激動地跳起來,這下他更癡迷于尋覓古跡,甚至每次遇到塊石頭,都要拿來看看。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韋秀程聽說新市鎮房管所倉庫發現了塊石碑,他立即跑去查看,“那是一塊清道光十七年孟春立的雙面詩碑,青紫色的花紋很細密,碑體書法極好,秀逸多姿純熟流暢,跌宕飄逸圓潤清湛”。查看過這塊一百多斤重的石碑,韋秀程回到家馬上查閱各種文獻資料,他回憶說:“當時我認為,這是德清縣的第一塊雙面詩碑,有一定的價值?!表f秀程說,當時他就想把之前15年中陸陸續續發現的石碑給找回來,這其中包括遠在桐鄉的6道圣旨碑。
在之后的古鎮拆遷中,老韋還玩起了與挖掘機的賽跑。在“鐵齒”下搶出了一堆堆古石條。等到拆遷結束時,新市鎮專門用于存放古建筑的大倉庫堆滿了精華:雕花牛腿、雕花梁柱、花窗、石墩、石條……光是舊的瓦片就有50多萬張。事實上,這些東西在之后的古鎮修復時,派上了大用場。
用照片復原六十年前古鎮風貌
走進古鎮的陳家潭,一家關于古鎮的攝影展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堂中懸掛著一匾“追湮堂”,底下是幾乎占據整面墻的《古鎮新市追湮圖》,上面標注著古鎮的各個景點和歷史遺跡。
展館的主人告訴記者,他出生在新市鎮東關,清風橋西阮家道地28號石庫墻門,“兒時的童趣就是赤腳罾魚挽袖抓蝦,喝的是清風橋畔的水,吃的是明月橋下的魚”。家鄉的水,家鄉的路,家鄉的橋,家鄉的屋……講到動情處,已古稀之年的徐傳忠雙眼開始泛起淚光。
回憶兒時,再看看當下,“物是人非”讓老人常泛起濃濃哀愁:許多遺跡都在逐漸遠去,自己能做點什么?2008年,65歲的徐傳忠借了兒子廠里拍工藝的照相機,開始他的第一次攝影。那一年,新市下了十多年來最大的一場雪,雪積了20厘米?!把┲械墓沛偺貏e美,我要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切?!?br />
就這樣,拍完冬天拍春天,拍完夏天拍秋天?!皫捉M照片打印出來,我覺得太單調,就想配以文字?!毙靷髦夷闷鹆斯P,搞起文學創作,半年內創作了88組詩作。徐傳忠又自掏腰包辦起攝影展,在當地引起不小反響,大家驚嘆于身邊的小鎮竟有此番美景?!皫追掌荒芊从炒藭r的小鎮風情,我想把小時候的古鎮還原出來?!闭f干就干,2012年下半年,對電腦毫無知識的徐傳忠,學起了圖片設計,他想用圖片還原小鎮。
半年內,徐傳忠幾乎泡在一堆文獻和地方志中,夜以繼日地翻書、拼圖,因為技術不精,好幾次電腦癱瘓,只得從頭再來。一個月后,一幅圖制作出來掛在了匾下。六十多歲的居民俞士興一看便驚呼就是兒時的小鎮,此后但凡有人瀏覽完展館,都豎起大拇指。
2009年3月攝影館開館至今,一年中只有除夕閉館,每天早上7點半準時開門,無論刮風下雨都開。
不僅要保護小鎮,更要挖掘人文內涵
走在新市古鎮,明、清、民國古建筑保存良好,古河道依然暢流,古石橋保持著原貌,一幅十分完整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格局。當地百姓告訴記者,當年幾次拆遷后,就剩下了這片古鎮。而2005年時,河道里填滿垃圾,臭氣熏天,河邊兩廊破舊不堪。
雖然在此之前就有人提出要保護古鎮,但沒有具體的措施,做好的規劃又實施不了,古鎮保護一直處在停滯狀態。2005年,時任新市鎮黨委副書記姚永奎接任古鎮保護辦公室主任,正式全面啟動對古鎮的保護。
“我們先后參觀學習了烏鎮、周莊等地的古鎮保護模式,還聘請省里專家來調研。其實古鎮保護并不難,關鍵是有沒有真正去做。”姚永奎告訴記者,如今新市鎮每年都會接到來自各級政府的撥款,用于古鎮保護。
隨著記者的深入采訪,發現目前當地還有一群保護者正從挖掘人文內涵入手,使古鎮保護更加立體和全面,今年88歲的施劍青就是其中之一。“這幅字和碑記,還有進士坊的對聯,都是我寫的?!笔﹦η嘀钢鴫ι系淖终f。他非常樂意為古鎮保護出力,“現在鎮里還會經常叫我過去考察古跡,只要還有一點力氣,我都會參加”。在新市,像施劍青一樣熱衷于古鎮保護的人越來越多。劉王廟的修繕是老百姓自發集資的,六塊圣旨碑的引進是當地企業出的錢……古鎮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呵護與守望。“不僅如此,每年省文物局、建設廳、文化廳里很多專家學者也經常過來指導,給了我們很多具體的意見,沒有他們,古鎮的建設不會這么快速?!币τ揽f。
2001年新市鎮只有1家縣級文保單位,如今在這座小鎮里已有了四十多家文保單位。古鎮保護正不斷獲得認可,先后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光明日報通訊員朱海洋 范燁前 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