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別墅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這個80多歲的上海最大新式里弄住宅群,擁有眾多歷史優(yōu)秀保護建筑。這些年,靜安別墅一次又一次地被市民所關注,被媒體所報道,是由于咖啡館、餐廳、奶茶鋪、服裝店、珠寶店、風水店等陸續(xù)駐扎其內,有市民稱好稱便,也有人竭力反對。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治理整頓,卻又一再半途而廢,無疾而終。這一回,靜安區(qū)工商局牽頭房管、工商、衛(wèi)生等部門聯合執(zhí)法,決心在年內將靜安別墅內尚存的80余戶無證無照經營戶全部取締。據悉,為防止“死灰復燃”,物業(yè)將對小區(qū)采取封閉式管理,靜安別墅將恢復成純住宅區(qū)。但即使如此嚴厲的通告,依然引發(fā)新一輪爭論,各說各的理,莫衷一是,經久不息。
從法規(guī)與道理上說,這樣的治理整頓非常正確,完全必要。不過,卻總讓人感到有些糾結。自己雖然并非靜安別墅的居民,倒也不時受惠于此。這里地處南京西路和威海路之間,事實上是一條知名的“捷徑”,穿行其間,可省時少走路。也曾在靜安別墅里的小茶館喝茶聊天,仿佛坐在老弄堂石庫門里,體驗時光倒轉的感覺,心情很不錯。要是徹底封閉起來,抄近路是不行了,懷念舊時光也無望了,而也確實有不少人包括現有的店主還抱有一絲希望,對一些偏文藝,也不太擾民,游客很喜歡的小店,能不能不要“一刀切”,以區(qū)別對待?
按眼下的情勢看,此事恐怕難以兩全。不過,在此還是想冒昧說一句:“一刀切”固然可以快刀斬亂麻,爽是爽了,徹底是徹底了,但難道真沒有更優(yōu)方案了?而對那些為開小店做了不少投資,且基本風格與老住宅區(qū)情調吻合的“小資類”店家,可否再多一點人性化的舉措?比如采取嚴格的管理模式,限定經營范圍,若有違規(guī)即刻處罰;或者,幫助某些一向安分守己、循規(guī)蹈矩的店主另覓新址,擇地遷移,讓特色小店繼續(xù)經營下去,滿足市場需求。若既能還靜安別墅之“安”與“靜”,又能讓市民、店主都如愿以償,實現“雙贏”“多贏”,這不是更和諧、更圓滿嗎?
假如說得再“穿”一些,現存于靜安別墅的小店,確實是多數都沒有獲得正規(guī)的營業(yè)執(zhí)照,顯然不合法不合規(guī),但管理部門為什么沒有在他們準備開業(yè)或剛剛開張時就前來干涉、制止呢?為什么當時不作為或曰默許而現在才“秋后算賬”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不是有將自己的失職塞責“嫁禍于人”、讓人家來擔責來“埋單”之嫌呢?
整治靜安別墅,事實上是對政府管理部門智慧與能力的一道考題。責任政府、陽光政府不是說說而已,而體現于每一個具體的行政作為、沒一個為民利民的細節(ji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