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當前,我省城鎮化進程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全省工業化水平,處于必須加快發展的階段。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指出,要堅持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為特征,走出一條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所體現的新理念、新導向和新思路,要求我們必須將其視為一項系統工程,著眼于整體性、協調性進行統籌思考和長遠規劃。具體應把握以下幾方面: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人既是社會發展的手段,也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傳統的城鎮化忽視了人的主體性,而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因此,城鎮發展的各個環節和所有細節都應貫穿人本思想,通過城鎮化為人的全面發展架起進步的階梯。要矯正目前的城鄉二元化,推進戶籍制度、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解決其就業、教育、住房、養老、子女教育等問題,實現職業上從農業到非農業、地域上從農村到城鎮、身份上從農民到市民的三維轉換,讓農業轉移人口真正能在城鎮安居樂業。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為特征。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必須走“集約”發展道路,集約才能高效。新型城鎮化應推動城鎮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做到布局集中、用地節約。必須走“智能”發展道路,將通信、計算機網絡等先進技術相互融合、集成為最優化的整體,建設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的智能化城鎮。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讓綠色農業、綠色科技、綠色市場等蓬勃興起,使綠色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和城鎮化的驅動力。必須走“低碳”發展道路,低碳經濟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發展模式,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推進的必經之路。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引領。要使新型城鎮化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倡導城鎮發展模式的多樣化。我省地域遼闊、發展不平衡,地域和民族特色不同,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城鎮化實現的途徑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科學編制城鄉發展規劃,優化城鎮布局和城鎮化形態。要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構建以特大城市為核心、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撐、中小城市和重點鎮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布局合理、層級清晰、功能完善的現代城鎮體系。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只會是“空城”。農民進城后要在城市里享受到較為優質的公共服務,必須依賴于產業發展的支撐。因此,要充分發揮產業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推動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協調發展,讓城鎮具有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和旺盛生命力,有效避免缺乏產業的“空心城鎮化”。要圍繞構建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強化中小城鎮產業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根據特色優勢找準產業發展定位,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以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為載體,引進和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提升產業規模和水平,推動產城統籌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保障。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決定著城鎮的規模和質量。我省城鎮人口密度相對較高,造成城鎮人均生活用水、人均道路面積等指標偏低,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亟待提高。因此,要堅持把“宜居”放在首位,注重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質量。要適度超前規劃和加快建設與城市規模、容量相匹配的市政設施,重視規劃和建設人性化的生活、休閑設施,提高交通、能源、供排水、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的運行保障能力。加快推動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更新改造,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拓展發展空間。要注重城鎮品位提升和風貌塑造,加強對古城鎮和城市文物古跡的保護力度,提高城市管理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