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選“中國夢”的這一解讀,深刻道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深情地描繪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不斷求索、不懈奮斗的歷史。“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寄托著13多億中國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堅實的物質基礎,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實現“中國夢”需要持續健康地發展,需要在不斷地發展中實現成果由人民共享,進而凝聚全國人民的共同力量來推動。城鎮化是中國最大的內需和發展潛力所在,是中國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實現持續平穩發展的最大動力。城鎮化也是廣大農民的普遍愿望,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的重要途徑。城鎮化發展將助推實現“中國夢”。
一、城鎮化發展將為實現“中國夢”奠定物質基礎
第一,城鎮化有利于擴大內需,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第二,城鎮化發展將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第一,城鎮化有利于擴大內需,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6%,但若僅按城鎮戶籍人口統計,城鎮化率也就在36%左右。未來20年左右,中國城鎮化將會保持一個較快的速度,屆時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意味著3億多人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意味著巨大消費潛力的釋放。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是農村居民的3.1倍左右。如果一個農民真正成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費至少將擴大到3倍以上。3億農民轉化為市民,按目前城鄉居民年消費量測算,總共可以新增3萬億的消費需求。同時,城鎮化必然帶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住房開發等多方面投資需求。據有關專家測算,每增加1個城市人口可帶動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0萬元,新增3億人口將會帶動新增投資150萬億元。如果加上目前在城市2.6億沒有戶籍人口的農村轉移人員,全部做實,都變為城市人口,將帶動更多量的新增投資。城鎮化帶來龐大內需的釋放,一方面將為我國經濟未來20年的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從根本上扭轉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出口帶動的局面,實現經濟發展由內需帶動,進而削弱國際因素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提高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第二,城鎮化發展將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城鎮化和工業化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它們是一個相伴而行、相互促進的統一發展過程,具有很強的同步性。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發展需要勞動力,就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不斷聚集,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同時,隨著城鎮勞動力和農民素質提高,一方面會不斷滿足工業化升級對勞動力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會使市場需求持續擴大,并且日趨多樣化和高級化,這進一步會推動工業化向更高階段的發展。從國際經驗和我國實際情況看,農業現代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城鎮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并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是基礎。推進城鎮化,要靠夯實“三農”基礎來支撐。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業人口將大量轉移到城鎮,這將為農業生產經營實現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創造有利條件。信息化是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城鎮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載體,信息化是城鎮化的提升機。城鎮化對信息化具有推動作用,而信息化對城鎮化具有帶動作用。一方面,城鎮化能夠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信息產業提供需求,使信息化在城鎮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夠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產業、就業結構,提高城鎮居民素質,使城鎮功能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同時,信息化在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四化協調、同步發展有利于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二、城鎮化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的重要途徑
第一,城鎮化為提升生活質量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第二,城鎮化有利于造福農民,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第三,城鎮化為多數人提供了實現個人理想的機會。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寄托著13多億中國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中國夢”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城鎮化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的重要途徑。
第一,城鎮化為提升生活質量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城鎮相對于農村而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事業等都要完善得多,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便捷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城鎮使人們在工資福利、子女就學、勞動就業、公共衛生醫療等方面相對于農村而言享受著更多的權利,享受著更多現代文明的成果。這是數億農民不斷從農村涌向城市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發展也取得很大進步。城鎮化率快速提升。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52.6%,2億多農民從農村到了城鎮,生活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是改革開放的一項重大成果。
第二,城鎮化有利于造福農民,保持社會穩定發展。城鎮化將會帶來大量農業人口進城,這將大大減少農村人口,估計到2030年左右,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70%,屆時農村人口將大大減少。這將非常有利于緩解我國目前的一些凸顯矛盾,保持社會穩定發展。首先,這將從根本上動搖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二元體制的根本變革,進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其次,這將為提高農民收入創造條件。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農村人口減少將使農民人均占有資源量提升,進而不斷提高農民收入。這將非常有利于解決目前突出的城鄉收入差距、地區差距等問題。上述凸顯問題的解決將從根本上緩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平穩,這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第三,城鎮化為多數人提供了實現個人理想的機會。農村以農業為主,個人發展機會有限。而城鎮是工業化、服務業等眾多行業發展的載體,同時也是一個地區文化、政治、社會等發展的中心,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機會,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階梯。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鎮,小城鎮、小城市、中等城市人口流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實質是從發展機會較少的地方涌向發展機會更多、更大的地區。數億人們在各類大小城鎮的平臺上努力尋求大大小小的機會,實現自己,發展自己,進而促進城鎮的繁榮,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整個國家的繁榮強大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夢”是國家民族夢想和個人夢想的結合體,缺乏個人夢想支撐的“中國夢”是不完整的,是沒有基礎的,必將缺乏動力,不可持續。僅有個人夢想的“中國夢”是沒有方向的,難以凝聚大家的力量,最終必是一盤散沙,個人夢想也無從實現。改革共識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國家民族夢想與每個人夢想的結合,城鎮化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二者的有效結合,城鎮化發展在助推數億個人夢想實現的過程中必將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推進城鎮化發展要把握好若干問題
第一,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第二,不斷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釋放城鎮化巨量內需;第三,要降低城鎮化門檻;第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第一,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特色”主要是講中國的城鎮化道路要符合中國的國情,不能照搬其它國家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新型”主要是指在國外、國內原有城鎮化發展模式基礎上的新的發展模式,既要避免原有模式的弊端,又要符合我國的經濟社會實際情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取得很大進步。但是,由于歷史、經濟、社會、體制等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城鎮化發展效率不高,城鎮空間分布不合理,城鎮化發展產業支撐不強,城鎮化過程中造成城鄉差距過大等。新型城鎮化道路要避免上述問題,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第二,不斷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釋放城鎮化巨量內需。釋放城鎮化的巨大內需和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需要在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突破。首先,要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以城鄉一體化、去利益化為目標和方向,在中央的統一規劃下,逐步剝離戶口所附著的福利功能,恢復戶籍制度的原有功能。其次,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要切實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完善土地產權法律制度,保護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二要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市場,調整、協調各方主體利益,以及進行配套制度改革。三要制定科學的城鎮發展規劃,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最后,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一要進一步健全公共服務能力,強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推進建立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二要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中央財政在基本公共服務支出中的比重。三要加快稅收制度改革,加快開征房產稅,培育穩定的地方收入來源,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
第三,要降低城鎮化門檻。降低城鎮化門檻,一是如前面所談,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農民進城以及城市間轉移的制度障礙。二是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沒有百姓可承受的房價,就沒有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核心,圍繞人的生存、發展的需求而進行。要以解決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保障性住房為重點,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滿足困難家庭基本需求。同時,繼續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進一步有效遏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逐步推行房產稅,促進商品房價格回歸到城鎮中高等收入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圍。
第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情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科學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恰當定位。大城市要適當減少有關功能,不要都往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等方向發展,合理調控大城市人口,從根本上消除“大城市病”。資源要向中小城市傾斜,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作為重點。以縣城為基礎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把有條件的中心鎮發展成中小城市,適當增加中小城市數量。同時,要防止城鎮化的“鄉鎮化”趨向。防止農村沒有產業帶動的、人為的并村、集中居住的小城鎮化。這一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成本,不可持續;二容易在將來形成農村的新空心村,造成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