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城鎮化不僅是城鎮人口比例增加和城鎮面積擴大,更重要的是生產方式、生活狀態、行為習慣等由“鄉”到“城”的轉變,是發展層次和文明水平的提升。因而,推進城鎮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核心。細究起來,以人為核心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轉移人,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提升人,使人的能力素質與現代城市文明相適應。
關于第一方面的含義人們討論較多,諸如啟動消費、擴大內需等城鎮化紅利,需要通過農民轉變為市民才能充分釋放出來;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也需要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才能有效推進。從一定意義上說,人口城鎮化是破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兩難問題、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怎樣理解以人為核心第二方面的含義?為什么說提高人的能力素質是城鎮化的核心問題?這要從城鎮化的意義說起。城鎮化為現代產業發展提供依托,現代工業、服務業聚集在城鎮,現代農業生產資料也大都在城鎮生產出來;城鎮化為現代文明進步構建載體,現代科技發明、文化創造大都在城鎮進行,城鎮成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城鎮化是人自身發展的過程,城鎮化使人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人的發展舞臺由傳統鄉土親緣拓展到整個社會,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放飛夢想。而要適應現代產業發展、文明進步、社會生活,就必須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提高人的能力素質。
可見,以人為核心推進城鎮化,不僅要轉移農民,還要提升農民;不僅要創造就業機會,還要提高人的職業技能;不僅要提供服務保障,還要培養人的現代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這是一個需要從多方面努力的系統工程,其中以下兩方面具有基礎性意義。
發展教育事業。看一下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從農村進入城市的就可以知道,教育是社會流動的主要渠道,是城鎮化與人的發展相結合的最佳途徑。韓國農業經濟學家樸振煥在《韓國新村運動》一書中寫下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1927年出生在韓國農村,當時家里有7個孩子,只有3個孩子有機會上學。而到了1995年,他的兒子輩26個人都已從大學畢業,成為城市中等收入階層。可見,教育的發展使農村孩子不僅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能成為高素質的就業人口和城市居民,比較順暢地融入城市社會,共建共享現代文明。當前我國發展教育,應更加重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促進教育資源向農村孩子傾斜。
建設法治社會。在城鎮化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從熟悉的鄉村進入陌生的城鎮。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但在人口大量聚居的“陌生人社會”,父母親朋都靠不上,靠什么?從根本上說,要靠法治。這就要求人們之間的信任關系從基于個人交往和相同的血緣地緣提升到基于法律制度。所以說,城鎮化順利推進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法治思維、規則意識取代地域情結、人情關系成為人們的處世依據和行為準則。從國家、社會的層面講,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大規模流動過程中,要使社會既和諧有序又充滿活力,使人們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發展和創業上,就必須把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實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