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波瀾壯闊的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引擎,也將給發展文化產業帶來重大的“機會空間”和“發展紅利”。
從全球看,大部分工業國家的城市經濟從制造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從以經濟效益為主導向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為重點轉型,兼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鎮的發展,同時反思和彌補城市化帶來的弊端,這一轉型過程持續了100多年。
中國大規模城市化的背景與歐美國家不同,是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推動大量的農村人口走向城鎮化,并且與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互為因果。中國城鎮化推進的過程,是生產要素和商品打破壁壘自由流動和聚集,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過程,也是推動產業結構和城市空間雙轉型,走人與環境、產業與生態、資源與效益協調發展道路的過程。有鑒于此,文化產業作為以智慧、創意、綠色為主要特點的現代產業,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貢獻,應該在四個重點領域展開:
第一,發揮文化引領和提升作用,推動產業升級、自主創新,推動城鎮的集約化、生態化、可持續發展,即實現產業和城鎮的雙轉型。中國國土遼闊,產業升級在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基礎和要求。總體上看是要逐步從粗放型、資源消耗型、低附加值型的階段,提升到科技型、效益型、集約型的階段。比如,在中國沿海地區的一大批工商業強市(縣)和專業鎮,就迫切需要發揮文化產業“滲透,包容、引領、聯動”的作用,推動文化產業與縣域/鎮域特色優勢產業的聯動。
“文化產業的活力,將推動中國從世界級的制造業大國和時尚消費大國,走向世界級的設計、時尚和品牌開發、生產和營銷大國。”
第二,壯大文化產業主體,在廣大城鄉培育新型企業家群體,成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的中堅力量。義烏、蕭山、佛山、東莞等地的經驗證明,哪里的工商業市場發達,文化企業家群體活躍,哪里的文化產業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進展就能夠順利地展開。而新型企業家群體的誕生和壯大,需要充分利用當地的市場文化氛圍,通過理念引導、政策扶持、招商引進、市場培育等,打造適宜于創業和創富的環境,使得城鄉經濟所培育的一大批企業家,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為發展文化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資本。
第三,鼓勵城鄉社會各界參與,激發全民的創造活力,推動產業要素的流通和大量財富的涌流。新型城鎮化的活力,是以大量的經濟要素流通作為基礎的。要素流通的規模越大、頻率越高,要素優化配置的幾率就越高,給城鎮化帶來的發展空間就越大,為社會各界提供的機會就越是趨于平等。這是文化產業富民、新型城鎮化惠民的重要內涵之一。
第四,再造城鎮空間形態,在宏觀上形成城市與鄉鎮的合理布局,在微觀上從傳統的農業村落和街區走向新型文化城區。工業化早期的城市布局,往往以工商區域為核心,把各類服務業包括文化設施放在附屬的地位,而21世紀城鎮化的潮流,把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商貿等放在重要地位。這些城鎮必然注重吸引大量的文化產業機構和人員,形成相對獨立的城區組團,從傳統的農業村落和街區,走向創意社區和文化城區,走向宜居、宜業、宜學、宜樂的和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