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霧霾天氣、一些地區飲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等嚴重污染問題集中暴露,社會反應強烈。黨中央反復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們該如何認識面臨的環境形勢,究竟該如何向美麗中國進發?
一季度,我國經濟不僅呈現出“穩中有進”的主基調,更是傳遞出這樣的積極信息:利用倒逼機制,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上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共贏的道路。我國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始終強調經濟發展不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并下大力氣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十一五”期間,我國單位GDP能耗降低了19.1%,相當于碳減排15億噸以上,完成了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2012年,我國節能減排目標也順利完成。這充分體現了大國的責任感,充分體現了改善生態環境的決心。
可是不得不承認,30年的快速發展也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我國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國的單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全國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城市空氣PM2.5污染加劇,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等深層次污染問題不斷暴露,農村環境問題同樣堪憂。
“舌尖上的安全”、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這些是人民群眾的訴求與期盼,更是人們生活理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人的幸福感并不決定于經濟總量。經濟發展方式不變,生態環境形勢更加惡劣,即便經濟總量增加一倍,人民的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正因為此,我們必須加深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那就是環境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近日,我國發布了自1991年以來的第十部中國人權白皮書,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我國人權保障范疇,強調“中國堅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生態文明是無可爭議的人權,生態環境應是當前改善民生最重要的著力點。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生態環境問題是全世界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面臨的問題,而我國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現代化、工業化道路,找回藍天碧水、建設美麗中國確實需要時間,也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并不等于各地可以以此為借口搞“唯GDP”的那一套。對此,黨中央明確提出,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們要用切實的行動讓人們看到環境改善的成效,增添人們的幸福感。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民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