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多年沒有聯系的表姐忽然來電話,火急火燎地說跟三位老姐們來北京玩幾天,讓我給她們找住處。
一番忙碌安頓后,一問才知道她這些年先后到深圳、東莞打過工,現在到上海給在那兒開小吃店的女兒女婿幫照看孩子,她的兒子也在那里打下手。
恍然間卻想起了十來年前的往事,心里滿不是滋味。
表姐是我二姑的大女兒,下面有一個弟弟,是我小時的玩伴和死黨。二姑父是軍人出身的干部,當過縣里水電局局長之類的職務。但二姑卻一直在鄉下務農,是六七十年代典型的半邊戶。這樣的家境在我們桂西小縣的山村絕對是令人稱羨的,表姐高中畢業后雖然回鄉務農,也因這樣的條件滿心思嫁到縣城。1977年恢復高考后,曾連續兩年參加高考無果后,憑借二姑父的面子到縣城水泥廠當了臨時工。后來嫁給戶口在縣城街上的同廠小伙子,便算是鎮上的人了,但戶口卻一直沒有從農業轉為非農業戶口。即便如此,在當時對鄉下的同伴來說也是萬難求得的福分了。
我到北京上學、工作后慢慢就失去了聯系。老家來人說她生兩個孩子后,表姐夫就因病早逝,水泥廠經營不善早已停工,二姑父退職回家不幾年也中風故去,家境窘困,她一個人靠在街上做小買賣拉扯孩子。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某個夏天,忽然接到她的電話,寒暄后便是訴苦自己如何如何的不容易,兩個孩子都還是農業戶口。然后告訴我現在當地政府有個政策,如果交兩千多元就可辦一個農轉非戶口,據說將來有招工的機會。她的女兒倒是好說,將來嫁給鎮上的人就有行法,兒子怎么辦? 怎么辦?不忍之下,只好松口說我給你這筆錢吧,盡管當時這筆錢相當于我當老師半年多的薪水。
后來聽說,那兩年是有不少人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農轉非,只是招工招干之類的機會永遠是僧多粥少,連干部都紛紛下海,所以很多人無奈之下也慢慢淡忘了花錢辦農轉非的目的,做小買賣的做小買賣,到廣東打工的到廣東打工。
如今見到表姐,獲悉她兒子這么些年也是東奔西跑找活干,一直到上海姐姐姐夫小吃店打下手才算消停一些。關于農轉非的事業就黑不提白不提了。這大概是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種農村人口的城鎮化方式了。
對于像表姐這樣的鄉親,現在他們已不再糾結是否有沒有城市戶口,是不是農業戶口,關心的是有沒有生計,小孩能不能有學校上學,老了病了有沒有他們能看得起的醫院。
所謂城鎮化這樣宏大的概念,在他們這樣的當事人看來似乎仍很遙遠,他們只會從土地、戶口、住房、保障等等與他們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每一次細微變化去感受,去承受,更多的時候是逆來順受。外出靠勞力嫌取收入,小富即安,回鄉蓋樓房,傳宗接代,青山綠水的土地才是他們的家園,在大城市定居只是個奢侈的夢而已。
房價越調控越漲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那些大城市打拼多年的白領都覺得購房之難難于上青天的當下,讓類似我表姐這樣的新移民買得起房子,那是癡人夢話。
有專家認為城鎮化進程,最大難點是讓這些新移民能夠買得起房子,社保、子女上學等問題相對住房比較容易解決,為什么不先下大力氣解決,在產業結構整體調整的同時,社保、教育、醫療資源方面更多向小城鎮、鄉村傾斜,讓他們在鄉村、在就近的小城鎮安居樂業。
李克強總理提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 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并強調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這種思路明確城鎮化不是單向的農民工進城定居,而是要讓農民富裕起來,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權益和生活。
所以,專家把更多的視野放在進城農民市民化的城鎮化,似乎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