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26 12:37:2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 慧
一項調查表明,在華東等六個地區的縣級以上市場中,隨機采購大米樣品91個,結果顯示:10%左右的市售大米鎘超標。另有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
近日,超標鎘大米風波持續發酵,引來輿論嘩然。鎘大米事件不僅導致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大米銷路遇阻,更讓公眾對農田污染給百姓餐桌帶來的威脅有了新的擔憂。作為問題大米的風暴核心,廣東省已經開始了全面清查。面對鎘污染,還有地方至今未對事件原因和影響作出說明。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人們心中不禁要問,污染大米的鎘從何而來?從地頭到廠家,再從市場到餐桌,這幾道防線,我們守得怎么樣?保證人們吃飯的安全,農田污染該如何治理?
謎團:大米緣何會含鎘
近期,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網站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飲食品抽驗結果,其中一項結果為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檢產品發現鎘超標。廣州市食藥監局共抽檢18個批次,有8個批次不合格。
在廣東省食安辦公布的抽檢31個批次的不合格大米中,有14個批次來自于湖南,鎘含量從每公斤0.26毫克到0.93毫克不等。
5月21日,鎘大米來源地湖南攸縣官方通報了不合格大米的鎘含量范圍,披露原稻主要收自當地農戶,涉事米廠手續齊全,周邊也無重金屬企業。
既然生產環節無污染、原稻來源也沒有問題,那么,污染大米的鎘又源自哪里?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教授潘根興說,這些重金屬的確不應該存在于農田,因為它們原本來自礦山。
早在2007年,潘根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全國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六個地區的縣級以上市場中,隨機采購大米樣品91個,結果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鎘超標。研究還表明,中國稻米重金屬污染以南方秈米為主,尤以湖南、江西等省份最為嚴重。潘根興表示,大米鎘超標的關鍵在環境污染,“這取決于兩個因素:土壤和品種。”
“鎘污染大部分來自開礦。工廠排放廢氣中含有鎘,可能會通過大氣沉降影響較遠的地方。”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表示,此外,一些肥料中也含有重金屬鎘。即使冶煉廠距離遠,其排放的廢氣擴散后也可能隨降雨落到農田中。
專家表示,要尋找稻米鎘超標的原因,需對當地大氣、水和土壤都進行檢測。
現狀:農業污染狀況觸目驚心
當前,鎘大米事件已經引起了社會對于農產品特別是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安全及農田污染問題的關注。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呈日趨加劇的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多年來,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張維理長期關注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我國土壤污染呈現一種十分復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污染混合的局面。”
農藥化肥污染同樣嚴重。據張維理分析,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據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污染。
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侯彥林指出,一項針對30多年來近5000篇中文論文的統計數據表明,礦山周邊、工廠周邊、城鎮周邊、高速路兩側、公園等經濟活動和人活動密集的區域,土壤幾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經濟越發達,污染越嚴重,南方比北方嚴重。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羅錫文也曾公開指出,有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
專家指出,污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凈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
環保部門一項統計顯示,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治理:法規和技術亟待完善
專家指出,控制鎘污染,保障消費者安全食用大米的根本辦法,是查清污染源,有針對性地治理環境。
“這是一項長期策略,需投入大量資源,短期很難見效。”侯彥林指出,切斷污染源無疑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治理農田的重金屬污染,不能破壞土壤原有使用功能。比方說有些化學藥劑能析出重金屬但會破壞土壤功能。要采取生態治理的方法。”侯彥林說。
侯彥林呼吁,建立國家級的長期運行的預警和預測系統,對農田污染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及時監控。
“技術層面上也依然落后,沒有有效的監測體系,就無法及時發現耕地質量變化的最新情況,不能制定準確的修復方案。”張維理認為,目前我國耕地質量測試指標和方法陳舊,我國對地力的評價通常采用土壤有機質含量,但實際測定的卻是有機物質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機質,這樣的測試結果根本無法準確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變。“更為深層的問題是,我國耕地質量保護法規不完善,作為耕地使用主體的農民缺乏保護耕地質量的主動性。目前,對土壤污染,國家層面缺乏法規和技術標準,地方標準更是空白,立法刻不容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從整個食物的安全鏈角度看,在源頭加強檢測是重中之重。工業污染造成的損失不能由農民承擔,而應該由工業排放企業承擔。找到責任主體,問題解決起來就比較容易。
“要想讓公眾徹底吃上安全的大米,市場監管、土壤治理與行政問責一個也不能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治理污染的決心。”李國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