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CHINESE中文網專欄作家周俊生撰文,我們一直說要給子孫留一口飯吃,其實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種畸形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負面影響。
最近幾天,南國廣州發生的“毒大米”事件正在持續發酵。據廣州市食藥監局公布的食品抽查結果,在抽檢的18批次米及米制品產品中,有8批次產品鎘超標,而它們的產地主要來自湖南株洲、衡陽等地區,這個千百年來以出產優質稻米著稱的“魚米之鄉”如今卻背上了“毒大米”的惡名。事情曝光以后,湖南大米頓時成為千夫所指,米價暴跌,米行關張。
“毒大米”事件的出現,放在目前問題食品乃至有毒食品四處蔓延的背景下,顯得觸目驚心。但是,“毒大米”與其他一些有毒食品不一樣的是,它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無良商人為了追逐商業利益而故意制造出來的,而是由于當地的農田遭遇嚴重的工業污染以后產生的。
以株洲來說,它是一個全國聞名的重工業城市,不但有“中國電力機車之都”之稱,而且成為亞洲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但是,由此帶來的一個后果是環境遭遇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土壤遭遇了嚴重的污染,只是這種污染不像水污染和大氣污染那樣直觀,因此長期被忽視。在這種受污染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農作物,自然很容易出現有害元素。
其實,湖南一些地方遭遇工業污染,從而引起農作物質量下降甚至產生有毒物質,在全國范圍內并不是孤例。早在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團隊在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六個地區縣級以上市場隨機采購大米樣品91個,檢測結果表明,有10%左右的大米出現鎘超標。
中國另一個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蘇南地區,其土地同樣遭遇了重工業和化工物質的污染,今年4月份,國土資源部的一項公益性科研項目證明,蘇南局部地區也出現了“鎘米”。
鎘對人的腎功能有嚴重的破壞功能,導致人體骨骼生長代謝受阻,從而引發骨骼病變。已有研究表明,鎘被人體吸收以后很難自然消失,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慢性積累后人體會出現顯著的中毒癥狀。上世紀60年代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患者,影響人群達數百人。
而美國農業部研究表明,水稻是對鎘吸收最強的大宗谷類作物。現在,在我國這樣一個以大米為主要食物的人口大國,以鎘超標為特征的“毒大米”四處泛濫,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關切和焦慮。來自醫學界的信息表明,我國罹患骨病的病人呈逐年增多之勢,雖然這種現象與“毒大米”之間的關系還有待研究,但工業污染所引起的土地質量下降開始影響到國人的生命健康,這個警報已經拉響。
面對四處泛濫的“毒大米”,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市場管理,向消費者提供放心米固然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毒大米”的泛濫,是中國生態環境已經遭受嚴重破壞后必然出現的一個惡果。
長期以來,各地推行以GDP為指揮棒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一些地方官員眼里,“魚米之鄉”的稱號已經成為落后的象征,為了政績需要,他們急于提高本地的GDP,不計后果地引進對環境有很大破壞作用的重工、化工等投資項目。
這種急功近利的發展觀固然創造了GDP的高增長,但是卻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我們一直說要給子孫留一口飯吃,其實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種畸形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負面影響。
推動經濟增長仍然是我們在以后相當長時期必須堅持的一個方向,但是,“毒大米”事件的一再發生警告我們,再也不能沿襲以往那種為了GDP增長而不顧一切地破壞生態環境的做法,我們的生態環境急需休養生息。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百姓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百年大計,面對目前表現出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各級政府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的全過程,讓藍天碧水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BWCHINESE中文網)